7月3日上午,为更深入了解武汉市“人工智能+养老”试验社区政策的落地实施,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北环路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年群体进行密切的交流,通过实地调查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社区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人工智能运用到养老服务的工作(摄影:张蓉)
北环路社区靠近湖北省人民政府,其1楼是党群服务中心,2楼和3楼是康纳缘颐养中心,7楼是智慧养老信息中心。老年群体主要在2楼和3楼进行娱乐消遣和活动放松。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聊天可以了解到,社区能进入青松助养系统进行老年人的后台数据检测,借助智慧养老居家运营平台搭建起社区与老年人之间“数字化养老”的桥梁。
据观察,在2楼,社区有提供智能养老设备,包括小度智能屏、生物频道足浴桶等,以及进行中医理疗和日间休息照料的房间。通过更深入交谈,团队了解到该社区实行“助餐、助洁、助医和远程照护”四层守护,从而搭建起老人满意的多方位养老体系。
7楼进入社区的智能养老信息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区域,分别是适老化辅具租赁区、居家改造展示区和养老用品展示/售卖区。这些区域设备齐全,可以感受到产品的精细化照顾程度之高;提供了许多适老化产品,针对老年人自身的特点,设身处地的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社区人工智能养老设备应用场景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等方面,形成智能化、适老化和专业化三位一体的“智老化”服务。

社区养老用品展示(摄影:翟昊帆)
在发放调查问卷中,与团队最初作出老年人可能对AI了解较少的假设不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学历老人愿意主动拥抱新技术。一位身体硬朗的奶奶分享道:“我能自己学习和使用AI,比如豆包和Deepseek,我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会主动上网查找答案,学到老活到老!”这部分老人虽“形”老但心不老,他们希望能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跨越因思维因素产生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平权。
团队成员与社区老年人访谈(摄影:裴一璇,王君怡)
然而,发放问卷时团队也遇见被数字鸿沟阻隔的老年人。有位爷爷摆摆手说:“我已经老了,不太关注这些事情了,而且也不容易再学习这种新东西,这个你们年轻人应该玩的更懂。”这可能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也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数字技术在让一部分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另一部分老年人数字不平等的局面,推进智能技术普惠化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此次调研中,团队成员小翟亲身体验为老年人送餐,炎炎夏日,那些腿脚不便的高龄独居老人需要被人关照,社区通过智能技术实现配送订单的实时监测,送餐员将餐食送上门,让老年群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小翟还说:“当看到老年人拿到餐时满意的笑容,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意义感!老年弱势群体的处境需要被大家看到,社会应对他们多一份包容。”
“数字摆渡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此次北环路社区之行,进一步探索了老年群体与人工智能+养老的奥秘。后续,团队将基于此次调研,进一步分析总结,探索如何搭建起更合适的桥梁,助力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科技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团队成员在北环路社区前合影(摄影:程婷婷)
通讯员:翟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