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昌江滩月亮湾广场,就老年人使用人工智能的需求与挑战开展专题调研。他们以青年视角深入了解老年群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提供参考依据,让科技的温度真正触达每个角落。
调研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独树一帜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老年群体展现出的对人工智能的多样化态度和实际需求,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采访到有位曾在高校毕业的老人,他提出了自己对“科技伦理”的看法:“技术发展是门好事,但不能忘了以人为本,尤其是对老年人,科技应该是拐杖,而不是门槛。”他的话让团队成员陷入深思,也让大家更加明确了此次调研的意义所在。
团队成员与老年人访谈(摄影:程婷婷)
据了解,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和过往经历,对新兴技术缺乏了解和使用意愿。有老人明确表示,自己更习惯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各类人工智能工具知之甚少。这一情况也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在推进人工智能普及过程中,需充分尊重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选择,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每一位老人的意愿。
团队成员与老年人访谈(摄影:裴一璇)
此次调研,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份详实的数据与信息,更是一场温暖的心灵对话。团队成员小程感慨道:“和老人们聊天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听我们解释,还会鼓励我们好好学习,那种从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善意,让我特别感动。”老人们虽然头发花白,但他们仍旧保持积极拥抱生活、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这些无不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努力学习新科技的老人,还是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老人,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团队成员与老年人访谈(摄影:张蓉)
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爷爷分享道:“我所有的手机软件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我还会自己用豆包,我每天都会问豆包很多问题,他回答的答案也真的帮助到了我!”像这样愿意自学网络新事物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新科技的向往溢于言表,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不被快速发展的科技所“抛弃”。
“数字摆渡人”团队表示,后续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搭建有效桥梁的方法,助力老年群体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让科技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团队成员在月亮湾广场合影(摄影:程婷婷)
通讯员: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