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弘扬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精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刺桐城里访遗珍”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7月20日奔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开启暑期“中华文明传承”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
第一部分:细赏金苍绣韵,亲身体验匠心7月17日,实践团走进泉州市金苍绣非遗传承基地,在传承人林秀清老师指导下沉浸式体验刺绣技艺。为让这项传统技艺更易被大众接受,林老师的团队针对传统刺绣扎手的痛点,尝试改进材料与操作方法,降低体验门槛。同时,积极牵线知名设计师,推动金苍绣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让源自生活与传统故事的纹样在新衣饰、日用品中焕发活力。实践团成员们亲手穿针引线,在指尖触感中体会匠心,更以实际行动助力这项技艺突破传统边界,在守正创新中拓宽传承路径。

林秀清指导团队成员缝制金苍绣 洪景涛摄
第二部分:探秘古船模艺,对话非遗传承7月18日,实践团探访古帆船模型制作技艺传承工作室,直面“市场萎缩、人才断层”的传承困境。为让千年海船文化贴近大众,团队策划“小模型入门”进校园活动,用简易船模教具激发青少年兴趣。实践团成员们协助整理古籍资料、参与模型部件打磨,在与传承人黄东伟老师的协作中,既感悟到古法工艺的精妙,更以创新传播方式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根脉。

古帆船工艺品展示 林芳宇摄
第三部分:一盏花灯载史,千年技艺传薪7月19日,实践团在彩扎花灯技艺传承工作室,与传承人曹淑贞和李静咏老师共同探索传承路径。团队响应“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理念,协助设计适合青少年的花灯体验课程,简化传统工序的同时保留文化内核,让孩子们在动手扎制中感受花灯承载的历史韵味。同时,推动家族传承与社会推广联动,整理花灯纹样故事、拍摄制作教程,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影响力,让这盏“载史之灯”在更多人手中传递。

曹淑贞和李静咏向团队成员介绍彩扎和花灯 洪景涛摄
第四部分:探艺木偶戏坊,感悟指尖传承7月20日,实践团聚焦木偶戏传承困境,为这项指尖艺术寻找“破圈”之路。针对手工戏服耗时、年轻从业者稀缺等问题,团队借鉴手办模式设计小型木偶文创,降低收藏与传播门槛;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记录木偶头雕刻、粘贴人毛发等传统工序,让唐宋风格的木偶艺术走进大众视野。成员们参与木偶戏服简化设计、协助搭建直播场景,在近距离观摩中,既领悟到传统技艺的厚重,更以年轻化传播方式为其注入新活力。

团队成员采访江东林 林芳宇摄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收官,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时代青年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我们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传播非遗文化,持续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团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