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非遗传承

匠心守艺,竹编生辉——萤火青年突击队采访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广华

发布时间:2025-08-04 关注: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萤火青年突击队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8月4日讯】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部署,广州新华学院萤火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前往梅州市蕉岭县,有幸采访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广华师傅。通过此次采访,突击队队员深入了解竹编技艺的传承现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并通过青年视角展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一竹一编,传承千年技艺
         陈广华师傅,作为梅州市蕉岭县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族竹编氛围熏陶,6岁开始接触竹编,8岁即可独立完成竹编制作。陈广华师傅不仅编竹速度惊人,所创竹编制品更是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价值。1975年,他凭借过硬的技艺,进入华侨场工艺厂并担任负责人,引领竹编制品的生产工作。上世纪 90 年代,陈广华师傅带着精心制作的竹编制品亮相广交会,独特的中国韵味与精湛工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采购商,蕉岭竹编由此声名远扬。
图1:陈广华师傅照片
一席长谈,聆听竹编人生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深入交流中,陈广华师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艺术人生。
         在选材方面,陈师傅严格遵循“七竹八木”的传统智慧,选用生长2年以上的优质毛竹进行创作。竹编制作需经历选竹、去青皮、剖片等十余道复杂工序,仅制作一顶传统斗笠就需耗时一整天,其中剖片技术更需要三年以上才能掌握。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项工艺因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而面临传承困境,陈师傅所在的村落原本四个生产队都以制作斗笠为业,如今仅剩他一人仍在坚守。如何让这项凝聚着世代匠心的传统技艺得以延续,成为亟待解决的文化传承课题。
图2:陈广华师傅现场展示剖竹

图3-4:采访现场
         在陈广华师傅家中,突击队近距离观摩了竹编制作的全过程。从严格选材到破篾编织,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传统匠人的精湛技艺与非凡耐心。此外,陈师傅还向队员们展示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类竹编制品:既有斗笠、竹筐等实用器具,又有精巧雅致的花盆、篮子等装饰艺术品,更有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传统婚嫁用箩筐。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竹编技艺的实用价值,更展现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图5-7:陈广华师傅现场展示竹编制作
图8:竹编制品展示
萤火聚力,助力非遗传播
         面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在此,突击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期待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潜心学习这些传统技艺。未来,萤火青年突击队将持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通过创新形式推广竹编等传统技艺,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图9:大合照


【通讯员】周易 黄玲
【图片来源】广州新华学院萤火青年突击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非遗传承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