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青春烛火照深山,童心梦想启新章——四川农业大学“握住你的手”支教团毕节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01 关注: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握住你的手”支教团

  
  炎炎夏日,挡不住青春奔赴的脚步。“握住你的手”支教团于7月11日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太极小学开展为期10天的乡村支教活动,本实践团队成员来自个7不同专业。大团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安全组:负责整个支教过程中的安全活动。
  宣传组:在支教过程中记录美好瞬间,采访学生感受,宣传支教团
  课程组:安排整个支教的课程,进行总的调整布局
  采购组:在前期为小老师们准备上课需要用到的材料
  从活动教育到知识面拓展,团队成员的每一份努力,都承载着“不忘来路”的初心与“握住你的手”的笃定。期待与大家共同见证这份团队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意义。17名志愿者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涵盖手工、科普、文化、实践等多个领域的17门特色课程,让大山里的课堂焕发新活力,也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在短短9天里,他们以知识为炬、文化为桥、生活为引,为山里的孩子点亮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希望心灯,也在崎岖的土地上刻下青春的动人印记。
  (图1团队大合照)
  毕节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孩子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却鲜少触及。川农大志愿者们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支教课程,将缤纷多彩的素质课堂引入简陋的教室。
  科学探索点燃好奇:化学实验课上引爆惊叹——当志愿者将不同溶液混合,瞬间产生“沸腾”效果,孩子们瞪大双眼,发出阵阵欢呼,争先恐后举手想要亲手尝试这“魔法”般的反应。
  (图2志愿者带领学生观察化学反应)
  汉服科普课堂连接古今,志愿者身着汉服,讲解传统服饰文化、礼仪之美。孩子们好奇地触摸衣料纹饰,模仿揖礼动作,一声声“老师好”带着古韵响起。当孩子们小心翼翼试穿简易汉服元素服饰,教室里仿佛穿越时空,民族自豪感在幼小心灵悄然生根。“原来我们穿的衣服这么美!”课后,几个孩子围着志愿者兴奋地说。
  (图3志愿者进行汉服展示)
  生活实践传递温情:别开生面的包饺子课堂氤氲着家的味道。志愿者们提前备好面团和馅料,手把手教孩子们揉面、擀皮、填馅、捏褶。面粉沾满了小手和鼻尖,教室里笑声此起彼伏。看着自己亲手包的、形状各异的饺子在沸水中翻滚、浮起,孩子们眼中满是期待与成就感。当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有的细嚼慢咽,有的大呼“好吃”。这堂融合了劳动技能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实践课,让温暖在指尖传递,幸福在舌尖绽放。
  (图4包饺子课堂场景)
  乡土文明的启蒙仪式:老师带领孩子们穿梭语言世界,学习用白族语“吉些如余”、侗族语“宁妮祥里”、藏族语“扎西德勒”说“吉祥如意”。从发音模仿到流畅表达,孩子们积极互动,在童声传递中触摸民族文化温度,让民族团结与语言魅力共绽光彩。
  (图5志愿者展示少数民族语言)
  体育竞技凝聚力量:常规体育课释放无限活力,欢笑与奔跑声充盈操场;精心策划的趣味运动会更是将热情推向顶点。哨声一响,“一圈到底”考验默契,孩子们手拉着手,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乾坤圈接力赛传递速度与信任,小选手紧握呼啦圈,咬紧牙关冲刺。雨后微凉的操场,瞬间变成沸腾的欢乐海洋。
  (图6运动会部分场景)
  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碰撞、文化与生活的交融。志愿者刘同学清晰记得那个下午:美术课上,一个小男孩埋头画了一张全家福,却默默在“妈妈”的位置涂上深深的颜色。“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临时父母’的分量。”而运动会颁奖时,每个孩子手捧小礼物,脸上洋溢的骄傲与满足;包饺子课结束后,孩子们捧着饭盒说要“带回去给奶奶尝尝”的懂事模样,同样深深印刻在志愿者心中。离别时刻,孩子们紧紧抱住志愿者,久久不愿松开。校长动情表示:“川农大同学带来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打开了孩子们看世界的窗,点燃了他们对科学、艺术、体育的热爱,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和家的温暖,这份情谊我们永远记得!”
  9天朝夕相处,17颗年轻的心在毕节大山深处留下爱的烙印。他们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真诚搭起希望的桥梁,为山乡课堂注入蓬勃生机与脉脉温情。这趟支教之旅,为山区孩子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也让青年学子在奉献中读懂责任与担当,体悟成长的真谛。点滴星火虽微,终将汇聚成光,照亮乡村振兴征程中教育前行的路。(供稿:四川农业大学“握住你的手”支教团队宣传组|2025年8月6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