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民宿集群推动非遗传承生态保护反哺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遇龙数韵乡见未来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遇龙数韵” 实践团队深入阳朔县骥马村,探访这座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的民宿集群发展之路。作为遇龙河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村落,骥马村以 50 家民宿、482 间客房的规模,撑起了村民人均年收入 4.1 万元的 “半边天”,其 “规范管理 + 文旅融合 + 科技赋能” 的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2022 年那会儿,35% 的全县旅游投诉都来自我们村。” 骥马村村委主任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复印件感慨道。彼时,恶性竞争、虚假宣传让民宿业陷入 “同质化陷阱”。转机始于 2023 年修订的《村规民约》,其中 “三禁止” 条款(禁止虚假宣传、禁止破坏生态、禁止哄抬价格)成为 “紧箍咒”—— 由村监会定期巡查,违规者将被暂停景区分红资格。
在村委会的《民宿发展数据手册》中,团队发现显著变化:2025 年 1-5 月投诉量同比下降 82%,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 1.5 天延长至 2.3 天。“现在每季度开一次民宿大会,价格透明了,客人回头率也从 20% 涨到 45%。” 村书记翻着台账说,遇龙河景区每年将 10% 收入用于村民分红,“护河护景就是护饭碗,去年还评上了国家级生态村。”
图为民宿外景  廖梓氙摄
沿遇龙河旅游公路前行,“墨兰山舍” 的青砖黛瓦透着古韵。老板娘从晾架上取下金桂茶,指着墙上的德文留言木牌笑称:“德国客人学包粽子后,特意写了‘这里有中国味道’。” 这座保留清末民初格局的民宿,用铜制仿古钥匙、汉服体验等细节,吸引了 8 个亲子研学团上月入住。
不远处的 “遇龙河城堡” 则玩出 “混搭风”:欧式建筑里藏着竹编工坊,非遗传承人每周驻场教学。“客人编的竹篮可带走,收入 10% 归传承人。” 民宿老板指着活动日历,“周六稻田音乐会配渔鼓戏,去年帮村合作社销了 8 万斤金桔。” 而道光年间的 “格格树民宿” 更将传统做到极致 —— 梁架 “螭龙吐水” 木雕、旧货市场淘来的老青石板,让返乡创业的店主王先生感慨:“老物件会说话,这才是游客想要的乡愁。”
图为骥马村环保标语  梁锦婷摄
“智能门锁保安全,手工访客簿存温度。” 王先生的话道出骥马村的平衡术。数据显示,引入智能系统的民宿运营成本下降 30%,80% 配备中英日韩四语手册,2025 年已接待国际游客 5000 余人次。
更深远的变革在酝酿中。村委会主任透露,有公司联系村子,筹备定制骥马村“智能体” ,将整合民宿房态、非遗活动预约、富硒稻田景观动态等信息。“就像给村子装‘智慧大脑’,游客扫码能看彩调演出排期,村民能查合作社食材订单。” 这与团队调研中发现的 “信息碎片化” 痛点不谋而合 ——75% 的民宿食材来自本村合作社,却常因信息不通导致供需错配。
图为遇龙河景区景观  詹明真摄
夕阳下,遇龙河竹筏泛波,民宿灯光渐次亮起,勾勒出一幅 “民宿集群带动非遗活态传承、生态保护反哺旅游发展” 的画卷。骥马村的智慧,在于让老村落既留住根与魂,又踩准新时代的鼓点。
(通讯员 梁锦婷  詹明真  廖梓氙)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