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国遗迹,传承历史文化:三下乡实践活动走进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2025年暑假伊始,皖江工学院十名在校学生和老师组成了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此次,项目名称为《寻迹千年文脉,触摸历史心跳》,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马鞍山的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三国时期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库,他们结合实地参观研学、志愿讲解等方式,探寻三国东吴历史遗迹,向公众传递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命。
朱然,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不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朱然曾参与过夷陵之战等众多重大战役,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1984年,朱然墓的意外发现,犹如一道光照进历史的长河,让人们有机会穿越时空,近距离触摸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当这支团队踏入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大气的仿汉建筑群,仿佛瞬间将他们拉回到了三国时代。馆内的陈列分为多个单元,从朱然的生平事迹到墓室的结构展示,从出土文物的陈列到三国文化的深入解读,每一处都让团队成员流连忘返,沉醉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
在朱然生平浮雕长廊,团队成员仿佛跟随着朱然的脚步,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将领逐渐成长为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的辉煌历程。朱然与吕蒙擒杀关羽、和陆逊一起火烧刘备连营的惊心动魄历史场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浮雕展现在他们眼前,让团队成员对这位三国名将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图表 1志愿者小朱正在为大家讲解朱然平身浮雕 贺姗姗老师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该团队的志愿者们还主动承担起临时讲解员的角色。前三天,大家跟随工作人员查阅史料、整理资料,反复练习讲解词,从朱然的生平功绩到文物的历史背景,从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到墓葬制度的文化内涵,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准确生动地传递给游客。活动当天,志愿者们穿着学院活动服,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一位参观者。“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浮雕,展现的是朱然随吕蒙袭取荆州的场景……”志愿者小朱站在浮雕前,声音洪亮地讲解着,不时还会结合《三国志》中的记载补充细节,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倾听。遇到小朋友提问,志愿者们会用更通俗的语言耐心解答,比如用“古代的‘运动鞋’”来形容漆木屐,让孩子们瞬间理解文物的用途。
来到出土文物陈列厅,琳琅满目的文物让团队成员目不暇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四件被列入我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的瑰宝——漆木屐、贵族生活漆盘、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犀皮黄口羽觞 。漆木屐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木屐最早起源于中国,打破了外界的一些不实猜测;贵族生活漆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国时期贵族的生活场景,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志愿者小王正指着展柜中的贵族生活漆盘,向游客介绍:“大家看盘中的人物,有的在抚琴,有的在对弈,这正是三国时期士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讲解间隙,她还会主动提醒游客关注漆盘上的纹饰细节,让大家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
图表 2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实拍图 贺姗姗老师 供图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与友谊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犀皮黄口羽觞独特的制作工艺,更是让团队成员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除了这些珍贵文物,朱然墓的墓室结构也让团队成员大开眼界。这座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墓葬,采用了“前后双室,中有甬道连接”的形制和“四隅券进式穹窿顶”的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在空间利用上也十分巧妙。志愿者们在墓室展区为游客讲解时,特意结合建筑模型演示了穹窿顶的受力原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古代墓葬的智慧。有位老年游客感慨道:“你们这些年轻人讲得真好,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能看懂历史了!”
图表 3朱然墓穴实拍图 施辛怡 供图
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志愿者们不仅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更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当听到游客说“原来三国历史这么有趣”“下次要带孩子再来”时,大家都觉得所有的准备和付出都值得了。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这支青年团队收获颇丰。他们不仅近距离欣赏到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深入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更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自身能力,感受到了传播文化的快乐。这些文物和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历史。
离开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时,团队成员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他们知道,这次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他们将带着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继续前行,让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表 4全队合影 贺姗姗老师 供图
通讯员:施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