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 执教于太原市第36中学已逾三十载,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化学高级教师。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秉持着“生活处处是化学”的教学理念,将冰冷的化学符号与方程式,转化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和探索热情。她坚信,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兴趣、启迪思维,更在于以真心换真心,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与自信的种子。
理念之源:让化学回归生活本真
走进李秀萍老师的化学世界,最鲜明的标签便是“生活化”。“其实化学本身就在生活中的,”她总是笑眯眯地强调,“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就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有用。” 在她看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关键在于让他们看到化学如何服务于生活。从“大过年的清洗油烟机”用到的除油剂(氢氧化钠的皂化反应),到“蒸馒头”时发酵粉(碳酸氢钠与酒石酸)产生的神奇气泡;从用醋或柠檬汁去除花洒水垢(酸与碳酸盐反应),到探究暖宝宝发热的秘密(铁的缓慢氧化),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她信手拈来的教学案例。
“化学这么有用啊!学这门东西太好了。”李老师认为,当学生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时,兴趣的闸门便自然打开。她带领学生自制肥皂。“你看,”她兴奋地翻出手机相册,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肥皂照片,“这些模具花了我近400块钱,但看到孩子们做出来这么漂亮的肥皂,跟月饼一样漂亮,值了!”从原料配比(计算皂化值、考虑成本选择稻米油)、安全操作(全程佩戴护目镜,体验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与溶解放热),到观察皂化反应的神奇变化(油脂变肥皂),再到精心包装,这个项目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与应用,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她最欣慰的,是家长反馈“那块肥皂被供起来了”——这份珍藏,是对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最高肯定。“生活无处,应该说生活处处是化学,随处都可以解释。”这是李秀萍老师扎根课堂的信仰。
能力之铸:思维、探究与迁移的熔炉
“除了课本知识,化学还能给学生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李老师目光笃定。她认为,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将具体的物质、现象与其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科学的“物质观”和“转化观”。“我买一瓶饮料,会先看成分标签;看到洁厕灵和84消毒液的警告,会想到混合产生氯气的危险转化,这就是物质观和转化观。”她解释道。
更重要的能力是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科学探究不是只有做实验的课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可以叫科学探究。”李老师致力于帮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明确核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多条解决路径→实施方案验证→得出结论。她强调,“当他建立了这样一个认知模型,在遇到困难时就知道静下心来分析,知道下一步该推进什么,而不是恐慌沮丧。”这种建模思维,是受益终生的能力。
尤为重视的是知识迁移能力。“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融会贯通的。”李老师举例说,物理中的波纹叠加解决火箭误差问题,音乐中的共振原理启发解决科学难题,都源于迁移。“迁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做基础。”她感慨,现在有些学生“太乖了”,只坐在桌前“学习”,反而限制了思维;而那些在“玩”中体验生活的孩子,思维往往更开阔。“让孩子洗碗、熬稀饭,感受洗洁精的乳化、溶液浓度的变化,将来学到相关知识,他一下就迁移过来了。”
师生之桥:真心是唯一的通行证
谈及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李秀萍老师引用了那句古训:“亲其师,信其道。”她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而这“不能光靠课堂,你得沉下心来跟学生打成一片,让他觉得你跟他亲近。”
李老师建立信任的秘诀,是“真心”二字。这份真心,体现在无数细节中:她会为每个学习小组精心撰写个性化评语,写到深夜两三点;她自费数千元,连续多年兑现承诺,宴请考取化学满分的学生,只为“给他们一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和树立诚信榜样,“落子无悔”是她的人生信条;她用心记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捕捉他们注意力集中的瞬间给予及时且具体的肯定。这一切的动力,源于她初中时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的伤痛经历。“我告诉自己,绝不能做那样的老师。”她动情地说,“你对学生是不是真心,他能感觉到。哪怕你批评他,只要出于善意,他能理解;但若没有真心,不可能换来真心的回报。”这份真心付出,让她赢得了学生“李妈妈”的昵称。
“留白”是她引导“特殊”学生的智慧。对于学有余力但可能缺乏动力的学生,或者基础薄弱但充满创意的学生,李老师认为关键在于“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每个人在团队里都有被认可、展现优势的欲望。”她鼓励学生围绕“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等主题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并将优秀作品做成展板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自信心。
成长之阶:热爱、与不懈求索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资深高级教师,李秀萍老师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强调了几个关键点。对于新教师,首要挑战是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课堂管理。她的建议是:“模仿-反思-创新”。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在模仿中体会教学设计的精髓;备课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更重要的是进行教学研究,像她一样持续记录、反思教学案例。
令人惊讶的是,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职业倦怠时,李老师坦言:“我几乎没有职业倦怠,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当老师了!”这份不竭的热情,源于她将工作与生活有机融合——记录学生的趣事、研究教学策略对她而言是乐趣而非负担。
撰稿人:化学2301班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