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渭临区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治理调研:青春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09 关注: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渭南7月19日电(通讯员曹灵薇)为深入了解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治理实际情况,助力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关中及陕南农村地区“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成本分担与收费机制”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人走进陕西省渭南市渭临区白水县临皋镇,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与基层工作人员交流、走访村落等方式,全方位探寻当地垃圾治理模式、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镇委书记介绍情况。 通讯员 曹灵薇 摄
临皋镇党委书记在座谈会上向调研团介绍了村庄基本信息。书记表示,临皋镇常住人口超3万,由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构成,地处黄土高坡与关中平原交界,“山少沟壑平原”的地貌,为垃圾治理增添了地理层面的挑战。在村级垃圾治理环节,各村采取自行找车转运垃圾的方式。然而,镇委书记也坦言当前面临的问题。转运场受交通条件限制,不仅延长垃圾清运周期,还增加运输成本。手续办理不齐全,使得环保风险暗藏。每月需整治约30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年度投入达50万,主要依靠挖机、装载机进行填埋作业,虽维持基本治理,但整体作业方式粗放,治理效率与规范性亟待提升。
聚集县域层面,垃圾治理开启统筹模式。政府出资建设垃圾中转站,搭建起县域垃圾处理的基础框架。安排30名清洁工负责公共路段清扫,村里设置公益岗,以每月几百元补贴鼓励村民参与。农业垃圾治理更是探索出循环路径,例如去年230吨秸秆碎还田、农药瓶清洗回收再利用。
 
图为实践团在采访村民。通讯员 曹灵薇 摄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存在多重矛盾。村级垃圾转运,受交通、手续制约,效率低且隐患多,成为治理“肠梗阻”;公益岗补贴有限,难以长期有效调动村民积极性,加上村民习惯难改,公共区域清扫在持续性、标准化上存在不足;农业垃圾回收虽有成果,但覆盖范围、村民参与深度仍可拓展,部分村民对回收流程、环保价值认知不足。尽管挑战不少,破局亮点也在显现。县域统筹搭建起治理基本框架,为规范化治理奠定基础;农业垃圾回收的“补贴 + 环保”模式,促使村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调研团队与基层干部交流中,也梳理出优化转运路线、简化手续流程、强化宣传激励等思路,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
 
图为实践团调研总结。通讯员 曹灵薇 摄
临皋镇之行,让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垃圾治理的复杂性与基层探索的韧性。从村级转运的艰难实践,到县域体系的逐步完善,这里的经验与问题,是城乡一体生态建设的基层样本。后续,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针对转运效率问题,优化路线规划、推动手续简化;围绕村民参与,升级公益岗激励机制、拓宽环保宣传渠道;聚焦农业垃圾,完善回收网络、深化价值挖掘。以青春力量,为渭临区及同类乡村垃圾治理出谋划策,助力绘就生态宜居乡村画卷,让垃圾治理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用调研成果为乡村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