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对外学子三下乡:推普筑梦乡村间,民族团结“语”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08 关注:

来源: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 邓富升 刘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的桥梁。”在党建引领下,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特设党支部带领实践团,来到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镇阔尕其其艾日克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实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抓手,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立体调研,锚定推普方向
  
  为让推普工作精准高效、“对症下药”,实践团以实地调研为先导,构建起“问卷+访谈+座谈”的立体调研体系。团队面向村民发放针对性问卷,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群体,收集普通话使用频率等基础数据,力求全面了解村民普通话水平现状。同时,走访村干部、老党员、返乡创业者等,通过一对一访谈,深入了解基层工作中的语言痛点,倾听他们在日常工作与对外交流中因语言障碍所遇到的困难。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实地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访谈
  
  此外,实践团还组织村民代表座谈会,围绕“普通话与乡村发展”展开热烈讨论,鼓励村民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不仅如此,实践团成员还深入村中的酸奶厂、骆驼场、地毯厂等场所,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脉络。他们发现,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当地产业在产品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存在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制定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如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教村民们使用与产业相关的特定术语,让村民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助力产业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品尝当地酸奶
  
  浸润教育,培育推普幼苗
  
  青少年是推普工作的重要传承者,实践团以“浸润式”教育助力其提升语言文化素养。通过儿歌、绘本、游戏等趣味形式,激发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接触和熟悉普通话。
  
  借助“石榴花云课堂”,实践团为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经典诗词课程,让学生在《元日》《望庐山瀑布》等诗词中感受韵律之美。同时,课堂还融入民族团结故事,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明白普通话是连接各民族文化的桥梁。
  
  图为石榴花语言课堂上小朋友举手回答问题
  
  实践团还举办“我是中国娃,我说国通语”主题演讲比赛,鼓励青少年用普通话讲述家乡故事。比赛中,孩子们纷纷登台,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诉说着家乡的美景、风俗和生活中的点滴,在提升表达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普通话的运用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图为小朋友演讲比赛现场
  
  青春奉献,绽放推普之花
  
  通过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实践成员深刻认识到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它既是传承文化的纽带,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党建引领下,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理念,持续发挥青年力量,深耕推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未来,实践团将把普通话推广作为常态化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推普方式方法,助力乡村发展。他们坚信,当青春与推普同行,普通话之花和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风沙地区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语言动力,让乡村在普通话的助力下,迈向更广阔的未来,让青年的担当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 邓富升 刘丹)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