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技艺,7月3日,巢湖学院计算机学院“青藤结梦”柳编非遗传承与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走进阜阳黄冈镇姜庄村,以柳编非遗为核心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亲手编织中触摸技艺温度,在与匠人对话中探寻传承密码,让“实践”成为连接传统与青春的纽带。
踏入姜庄村中,空气中浮动的柳条清香便指引着方向。实践团直奔村内的柳编工坊,在吴师傅的带领下,实践团的“柳编实践课”正式开始。第一步是选料,工坊角落堆着刚收割的杞柳,吴师傅教大家如何辨别“好苗子”:“得挑直径三毫米左右、无虫眼的,表皮要光滑,像这样轻轻一折能弯成圈不断的,才是‘上等料’。”成员们蹲在柳堆里逐一挑选,有人误把较粗的柳条当“好料”,吴师傅笑着纠正:“编细活就得用细条,就像绣花要用细针,急不得。”
选好的柳条需经浸泡软化,吴师傅特意准备了大木桶,将柳条按粗细分类浸泡。“夏天泡6小时,冬天得泡一整天,让水分慢慢渗进去,这样编的时候才听话。”等待间隙,他和另一位马师傅演示起“起底”技法——将五根柳条十字交叉固定,再以“压一挑一”的规律编织底座。队员们围在一旁,用手机录下步骤,有人边看边在笔记本上画示意图,生怕错过关键细节。


图为马师傅展示起底技法 刘梦雲摄
真正的挑战在动手编织环节。实践团成员从简单的方形篮子开始尝试。看似轻松的“人字纹”,实操时却状况百出:有的成员力度没掌握好,柳条一折就断;有的没找准穿插规律,编着编着就乱了章法。“手腕要松,让柳条顺着劲走。”吴师傅穿梭在成员间指导,握住队员的手调整角度,“你看,这根压下去,那根就得挑起来,跟下棋落子一样,得有来有回。”


图为吴师傅指导成员动手实践 卢洪蕊摄
实践中,团队在与吴师傅的交流中发现了传统柳编的“现代困境”:吴师傅提到,年轻人嫌编柳编耗时费力,更愿意外出打工,不少复杂技法面临失传。“我们可以帮柳编‘触网’啊!”成员们结合专业提出建议,计划用视频剪辑记录吴师傅的编织步骤,做成“一分钟学柳编”短视频;还设计了“柳编+二维码”的文创方案,让每件作品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吴师傅听后连连点头:“你们这些法子新鲜,能让更多人看到柳编的好,这门手艺就有盼头了。”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成员与吴师傅并肩坐在工坊门口,手中的柳编作品在余晖里泛着暖光。“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非遗,今天亲手摸到、编过,才懂它不是老古董,是能捏在手里的文化。”团队队长感慨道。此次实践,不仅让学子们学会了柳编技法,更让他们明白:传承非遗,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双手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让古老技艺在青春的实践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