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脉连渝疆,青春聚力焕新光
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支撑。为洞察边疆能源建设实践、感悟能源协同战略意义,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在吴佳欣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换流站的“疆电奔赴”到电厂的“绿能探索”,团队以调研为笔、实践为墨,在巴里坤的能源热土上,书写青春与能源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
观换流枢纽,悟能源协同之力踏入巴里坤换流站,“疆电入渝”的能源画卷在此铺陈。作为“疆电外送”的关键枢纽,这里承载着新疆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使命。换流站党支部书记高新龙所言“每一度电的输送,都是两地人民心与心的联结”,深刻诠释能源协同的价值——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疆富集的能源正跨越山海,为全国电力保供注入“疆电动能”。
团队成员佩戴安全帽走进主控室,跳动的数据、实时更新的输送曲线,让抽象的“电力跨区输送”具象化。交流与直流转换的精密操作,彰显能源传输的精准高效;踏入阀厅,巨型设备持续运转,生动演绎“疆电入渝”跨越千里的“能量奔赴”。从能源资源的“西赋东送”,到电力网络的“协同共振”,换流站之行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宏大,理解能源协同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

访绿能电厂,探转型创新之路走进华润电力新疆重能开发电力有限公司,“疆电入渝”工程的实践深度持续拓展。讲解员迪丽努尔介绍,该项目作为“十四五”重大工程,以1420万千瓦风光火热储一体化规划,锚定能源绿色转型方向。在交流中,外国语学院服务团探寻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密码”:从烧煤发电的生产模式,到节能站回收、水蒸气循环利用的“绿能实践”,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彰显减碳决心。
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韩玉泽对发电流程与节能技术的讲解,让成员们触摸到能源转型的“实践温度”。传统能源企业不再是“高耗能”的标签,而是以技术创新为翼,向绿色、高效、循环的发展模式蜕变。从“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的探索,团队成员见证新疆能源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突围,理解能源企业在绿色发展浪潮中的责任与担当。


能源连通山海,青春赋能未来。此次巴里坤之行,让外国语学院服务团在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读懂国家战略的深意、产业转型的韧性、绿色发展的决心。当青春与能源使命相遇,当实践与战略布局同频,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青年必将以行动续写能源发展新篇,让“疆电”之光,照亮绿色中国的前行之路,让青春之力,托举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的时代重任!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7日
通讯员:贾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