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躬行新疆热土 赤诚书写胡杨精神
青春的足迹踏遍边疆热土,奋斗的故事在戈壁绿洲间回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深化实践育人,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跟随前辈奋斗足迹,走进新疆哈密。深度对话西部计划志愿者、新农人和援疆干部,在倾听与感悟中,见证扎根基层的赤诚与担当。
聆听基层回响,感悟奉献力量
青春奔赴边疆,实践书写担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用行动书写的誓言。在萨尔乔克乡,实践团与张涵琳、冼荣美、朱运龙、穆标四名志愿者促膝长谈。初到边疆时的语言隔阂、工作适配等难题,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化为成长的勋章。张涵琳在党政办的上传下达中逐渐得心应手,冼荣美在乡纪委走访中学会独立化解群众急难,朱运龙在综治办对接中精进公文与沟通能力,穆标在宣传部多方沟通中实现从内到外的成长蜕变。他们中有人主动延长服务期,用青春热血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也有人将这份宝贵回忆与经验装进行囊奔赴下一个广阔天地。乡党委彭副书记的肯定,正是对这份奉献最生动的诠释。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恰是“到西部去”誓言最滚烫的注脚。
对话新农赤子,见证匠心守味
瓜田守本味,十年砺初心。三塘湖镇的瓜田飘香里,藏着新农人闫小兵的十年初心。“要种出老百姓记忆里的哈密瓜”,2016年,28岁的他辞去外企工作返乡,顶着质疑用苦豆、羊粪重拾传统种植法。从推广遇冷的窘迫到技术失误的损失,他始终坚守品质初心,严控种植标准、创新物流链路、拓展农文旅融合业态。如今,“苦豆蜜瓜”已经连续6年荣登熊猫指南,他也成为“哈密瓜助农推广大使”。实践团在瓜田间读懂:这份对乡土的深沉热爱与对品质的执着,正是乡村振兴沃土上最坚实的根基。

问道援疆行者,解读发展经纬
东门担重任,赤诚写丹心。“来了干什么、走了留什么、回去思考什么”,巴里坤县发改委副主任、河南援疆干部蔡甲的“援疆三问”,道出了援疆工作的深层密码。听从组织召唤而来,他被当地淳朴民风打动,深耕边疆发展。面对地广人稀的挑战,他推动援疆重心从硬件建设转向民生急需,让边境车辆通行更便捷、甲骨文文化进校园;以“柔性援疆”架起豫哈桥梁,促干部共劳动、文化互交融,推动煤化工提质、畜牧业增效。实践团在交流中感悟:援疆不仅是资源的输送,更是“授人以渔”的长远守护。


戈壁的风传颂着坚守的故事,绿洲的光映照着奋斗的身影。这些扎根边疆的身影,以青春赴使命、以匠心守初心、以担当筑根基,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情书写在戈壁与绿洲之间。实践团将把这些故事细细珍藏,以笔为媒、以声为介,让边疆奋斗者的精神跨越山海,让青春的担当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2日
通讯员:韦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