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探径开新局,史馆非遗溯薪传
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载体,深耕融媒体传播、历史文脉保护、非遗传承三大领域。这场以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不仅为“文化润疆”战略提供了青年视角的生动样本,更解锁了文化传承的“古今对话”新路径。
融媒赋能:解锁边疆文化传播新路径7月17日下午,在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实践团以“进部门+访骨干+探业务”的方式,跟着融媒体中心的编辑们蹲点学习,摸清了文化“出圈”的门道。团队成员观察到,剪辑室内的哈萨克族马鞭制作等非遗技艺正通过电影感滤镜实现“年轻化”呈现。调研发现,中心创作紧扣“季节节点+民俗底蕴”公式,如冬季冰雪节跟拍及非遗特写。同时中心通过“巴里坤好地方”客户端策划“青春带你看非遗”直播,有效连接古老技艺与年轻受众。“哈汉双语”并行的新闻制作流程,从素材采集、剪辑到精准翻译、多平台适配,体现了地方媒体服务多民族群众、促进文化交融的“融合智慧”。

(团队成员与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合影)


(团队成员与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访谈) (团队成员在观看巴里坤宣传片)
文博探园:触摸三千年文明交融脉络7月19日下午,实践团深入巴里坤历史文脉核心地标文博园进行研学。在清代粮仓遗址,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这座总库容达48000石、采用无钉卯榫防潮结构的土木建筑群,理解其从清军屯粮要地到文化地标的功能转变,感受巴里坤“屯兵-屯田-屯垦”的边疆开发史诗。
博物馆内278件文物系统展现了从先秦至民国六个历史时期的民族交融史。讲解员介绍,“从匈奴故地到汉唐军镇,再到清代屯垦,每一件展品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实证”。作为新疆现存唯一清代书院,松峰书院以忠孝礼义廉耻主题泥塑群传递传统伦理内核,其举子题名录和“泥塑载道”的美学形式,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这座“丝路北道文教灯塔”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作用。


(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藏品) (讲解员向随行老师介绍巴里坤历史文化)

(实践团成员合影)
毛毡访艺:探寻指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密巴里坤毛毡制作技艺,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开展专项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调研揭示技艺传承面临的核心挑战:传承人老龄化,学徒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有限而流失率高。
针对困境,实践团结合在融媒体中心所学提出“青春方案”:拍摄毛毡制作技艺微纪录片投放融媒体平台以扩大影响;借鉴银饰纹样转化经验,提议开发毛毡杯垫、箱包等实用新品。团队成员还结合高家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建议增设非遗手作体验区,让游客在自然美景中感受擀制毛毡的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进行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巴里坤之行,实践团从县融媒体中心的现代传播矩阵,到文博园的历史文化殿堂,再到毛毡技艺的活态传承现场,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推动“文化润疆”战略,既要善用新媒体为老技艺搭建新舞台,也要引导青年深入历史现场,读懂文化基因,更需直面传承困境,探索创新方案。本次实践活动也让团队深刻体会到,这不仅是一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更是用青春力量为“文化润疆”战略注入的鲜活动能——让古老技艺在新媒体上焕发光彩,让青年在历史现场触摸文化根脉,让传承困境在创新中找到破局之路,方能让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2日
通讯员: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