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宁波工程学院"知行语林·甬江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宁波市真理园(冯定故居),通过实地考察、影像学习、文献研读等方式,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的革命事迹与思想精髓。
影像中的红色记忆
在故居展厅内,实践团队成员驻足观看《坚定的人生》专题纪录片。纪录片生动展现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同志(1902-1983)的光辉一生。
作为我党理论战线的重要代表,冯定同志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积极宣传党的理论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他笔耕不辍,撰写的《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谈》等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毛泽东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革命人生观,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纪录片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展现了这位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如何以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炽热的革命情怀,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冯定同志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崇高品格,他的革命精神和理论成果,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图为冯定半身铜像陈列场景
泛黄手稿里的思想光芒
展柜中央,《平凡的真理》手稿复印件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部诞生于1948年的著作,是冯定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随处可见,几乎每一页都有大段的增删和调整。讲解牌显示,冯定在撰写过程中曾七易其稿,仅第一章就重写了十余次。
此时的冯定,刚从战乱中辗转回到解放区,他见过工厂里工人被克扣工钱的无奈,听过农民对苛捐杂税的抱怨,这些鲜活的现实让他坚信:哲学不能只藏在书本里。手稿中“用船工分账讲分配制度”“以稻农看天吃饭说客观规律”的修改批注,正是他将地下工作中积累的群众语言,一点点融入理论写作的见证。
团队成员们真正意识到,原来冯定笔下的‘平凡’,是真的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从革命一线的实践者到理论通俗化的探索者,冯定在动荡岁月里始终没变的,是想让普通人掌握思想武器的初心。这些泛黄的纸页和磨损的物件,不仅留存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更闪耀着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将真理扎根群众、让思想服务实践的光芒。

图为冯定所著《平凡的真理》旧版实物
思想的传播和扎根
宁波冯定故居的展陈,以无声的实物与详实的文献,向实践团队成员立体呈现了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践行“让真理扎根大众”的执着追求。一件陈列的浅灰色旧布衫,诉说着主人深入工厂车间、用乡音将深奥哲学化为通俗道理的岁月。
展墙上,黄炎培“艰苦奋斗功垂史册”的墨迹,无声印证着冯定在烽火年代以文字传播革命真理的坚定抉择。相邻处,匡亚明“真理出于平凡”的题词,则精准概括了其治学精髓—那部七度修订方成的《平凡的真理》,正是他善于从生活点滴中淬炼哲学智慧的生动体现。
故居还展出了《人民日报》对其抗战时期以哲学宣讲凝聚民心的报道,以及新四军战友沙地的题诗,字句间流淌着对其思想力量的由衷赞佩。这些珍贵的展品,让参观者清晰感知到冯定思想如何走出书斋、融入民众,也为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具体可靠的精神坐标。

图为新四军纪念馆相关题字(左)及冯定同志新四军时期战友沙地同志为《平凡的真理》再版抒怀手书(右)
新时代的思想与传承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在故居庭院的老樟树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观完真理园,看到哲学思想的一路发展不断成功,引发了实践团队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冯定先生“把哲学变成群众手里的武器”的理念,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启示。
身为新青年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并创新传承,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比如将冯定的哲学思想制作成系列短剧,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连续剧的创作更新,来吸引年轻人的学习;或者开发相关的互动学习小游戏,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哲学思想,在活动问答中得到启发,引人深思学习。
真理园深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践团队亦然如此,想要通过此次调研收集的珍贵影像资料和文物信息等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自身实践,将为后续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素材,也为后续传播宣传红色文化提供思路。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红色读物和多媒体作品,让真理之光继续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图为真理园(冯定故居)相关建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