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景德镇学院“戎光薪火”实践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22 关注:
        (本网讯 蔡琪)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近日,景德镇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戎光薪火” 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三下乡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队员们以 “退役不褪色” 的军人风貌,走进琅溪村、建胜村、石鼓村及革命烈士陵园、历史陈列馆等红色阵地,在踏寻红色足迹、聆听英烈故事与抗美援朝峥嵘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琅溪村:重走红军路 感悟初心力量

         浮梁县蛟潭镇琅溪村青山环抱,这里坐落着中共河西县委旧址,承载着深厚革命记忆。实践队沿着红军小道重走革命征程,这条曾是红军突围通道的古道碎石遍布、荆棘丛生,队员们肩扛队旗、身着迷彩服,相互扶持翻越陡峭崖壁,用汗水体悟先辈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的信念。
         走进中共河西县委旧址,“初心园” 文化墙前,队员们自发列队,聆听王金水、胡镗等烈士英勇事迹;在方志敏、粟裕曾战斗的旧址,泛黄墙壁与陈旧物件诉说着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在红军大礼堂,队员们观看《河西县委革命斗争发展史》短片,重温入团誓词,通过文献手稿、武器装备等文物深刻理解初心内涵,还走访慰问当地退伍老兵,在老兵珍藏的证件、军装和老照片中,体悟 “退伍不褪色” 的军人本色。

建胜村、石鼓村:致敬抗美援朝老兵 定格信仰瞬间

         七一建党节之际,实践队走进浮梁县蛟潭镇建胜村、石鼓村,来到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中,队员们带着关怀细心询问健康状况、测量血压,耐心倾听老兵讲述革命岁月的峥嵘故事 —— 零下三十度坚守阵地时啃冻土豆充饥的艰辛,长津湖战役中 “冰雕连” 战士以血肉之躯守护阵地的壮烈,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报国情怀。实践队还为老兵们准备了特别的节日礼物 —— 拍摄证件照。队员们拿出相机和背景布,小心翼翼地为老兵整理衣襟、梳理头发,将他们的温暖笑脸与身后的 “光荣之家” 牌匾一同定格成温暖影像,用镜头留存英雄风采。离别之际,队员们整齐列队敬礼,老兵们努力挺直腰板回以军礼,这跨越时空的军礼既是革命精神的无声传递,更是新时代青年对英雄前辈作出的青春誓言,让红色信仰在双向致敬中代代相传。

革命烈士陵园:触摸历史 厚植家国情怀

         在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身着军装向烈士纪念碑敬礼鞠躬,指尖拂过碑刻姓名,目光停留在泛黄战斗日记上,英烈精神化作血脉中的信念力量,践行 “对党忠诚、为国奉献” 的誓言。踏入浮梁革命历史陈列馆,泛黄的家书、斑驳的武器、褪色的红旗等文物,将大家带回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弱胜强” 的革命故事让 “家国情怀” 在青年心中愈发厚重。队员们还走访革命烈士王连珠后代胡水荣,胡爷爷含泪跟队员们讲述了王连珠奶奶投身革命故事,让英烈精神深深植入心田。此外,实践队在 “英烈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 分享会上提出组建 “老兵宣讲团”、开设 “国防实践课”,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退役学子们以 “退役不褪色” 的担当,让红色薪火在青春征程中代代相传,在民族复兴路上续写青春华章。

践行青春担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系列三下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是景德镇学院 “戎光薪火” 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用青春足迹串联红色记忆、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从琅溪村红军小道的坚毅前行到县委旧址的信仰感悟,从烈士陵园的深切缅怀到陈列馆的历史回望,从烈士后代的深情讲述到抗美援朝老兵的精神传承,每一处足迹都凝聚着对英烈的敬仰,每一次对话都激荡着红色的力量。退役大学生们以 “退役不褪色” 的担当,既成为红色历史的 “亲历者” 与 “传播者”,更用 “以老带新、以新传新” 的模式让红色精神融入青春血脉。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精神力量,把爱国情怀化为奋斗动力,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持续传递红色薪火。

作者:蔡琪 来源:景德镇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