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作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具有沙田柚这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金柚筑梦队深入这片柚林,走访沙田柚协会与田间种植大户,揭开这颗“金果”蓬勃发展与升级阵痛的双面图景。
一、产业根基:金柚之乡的荣光与底气
在容县沙田柚协会,金柚筑梦队获取了关键产业数据:拥有逾200年种植历史的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量超18万吨,年产值突破25亿元。在销售渠道上,容县沙田柚呈现传统市场、网红带货、县长直播并行的多元格局,其中订单式销售占比超30%。在品牌建设上,政府每年投入60万元举办专场推介会,协会则通过品质评比大赛严格筛选果品质量、外观与果形,以赛提质,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二、暗流涌动:五大瓶颈制约升级之路
亮眼数据之下,协会直言产业发展深陷困境:
(一)规模化不足:沙田柚种植分散,难以支撑农旅融合所需的大规模服务能力;
(二)标准化缺失:不同农户种植的沙田柚存在果品差异,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三)产业链薄弱:精深加工产品(如柚皮糖、柚子精油)与深度体验项目稀缺,商品化程度低;
(四)市场局限:容县沙田柚销售长期依赖南方,全国需求市场拓展空间有限;
(五)消费时效性限制:沙田柚属于晚熟水果,采摘后需经后熟期口感最佳,制约即时消费。
图1团队成员与协会成员合影
三、田间回响:大户的坚守与现实之痛
在核心种植区,一位耕耘120亩柚园、年产量达30万公斤的种植大户,道出了产业前线的切肤之痛。他既操心自家果园又牵头合作社推动规模化发展,当谈及对于农旅融合的看法,他直言"欢迎",但他也深感农旅融合“愿景照不进现实”——文旅活动虽热闹一时,却难转化为持续客流与“大单”订单,“叫好不叫座”成为常态。他坦言,当前种植沙田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一,政策红利悬空,土地外包模式下,单棵柚树年租金高达100元,经营成本剧增,政府补贴多流向企业而非农户,部分承诺补助未能兑现;第二,收益断崖下跌,受疫情与市场变化冲击,当前收益仅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第三,气候变暖威胁品质,持续变暖天气拉低果实品质,导致价格与销量双双下滑。尽管沙田柚树木顽强丰产,但多重压力已让农户步履维艰。
图2团队成员访谈种植大户
四、破局之问:乡村振兴路上的“金果”密码
协会规划指向规模化种植、产业链延伸与技术培训,但种植户的疾呼点明核心矛盾:政策如何穿透层级真正惠农?这关乎产业根基的稳固和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农旅融合如何引来“活水”般的客流与订单?政府要采取切实行动将游客流量和关注度切实转化为稳定的大宗订单和社区消费,让农旅融合真正赋能本地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气候挑战下品质提升技术路在何方?社会可以加强技术的研发(如精准栽培管理),同时看如何用科学手段突破晚熟水果的时效限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运用科技手段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容县沙田柚的困境,是中国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的典型缩影。这颗承载两百年历史与25亿产值的“金果”,亟待政策精准滴灌、产业链深度激活与市场创新突破,方能在农旅融合大潮中将农户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振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