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榆林学院赴陕西米脂“讲红色经典,燃奋斗之光”实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行程聚焦“地主文化”,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研讨,在历史现场中学习辩证看待过往的智慧。
马氏庄园:雕梁画栋间的权力密码
在阳光倾洒的清晨,榆林学院实践队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向导”——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与平日专业严肃的讲解不同,此刻的她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领着同学们穿梭在往昔的地主庄园旧址。如今,这里已成为一片熠熠生辉的红色热土。

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刘馆长开始生动讲述。她先指向杨家沟独特的地形,这里依山而建,沟壑纵横,易守难攻。在封建时代,这样的地势就如同天然的屏障,为马氏地主家族的兴盛提供了天然的庇护。马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数百年,凭借着精明的头脑和长袖善舞的手段,逐渐积累起巨额财富。他们的庄园规模宏大,建筑风格融合了陕北特色与地主宅院的奢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家族的显赫与威严。
走进庄园内部,刘馆长抚摸着那精美的木雕和砖石雕刻,讲述着马氏地主当年的辉煌。那些木雕花鸟栩栩如生,砖石上的图案繁复精美,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荣耀。庄园内的窑洞错落有致,有的用于居住,有的用于储存财物,还有的作为家族议事的场所。马氏地主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掌控着家族的商业版图和地方的经济命脉。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佃户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为地主家族创造着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制度的腐朽逐渐暴露,马氏家族的辉煌也如夕阳余晖,渐渐黯淡。

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当革命队伍进驻杨家沟,这片曾被封建统治深深烙印的土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馆长神情激昂,描绘着当年的情景:战士们在庄园里张贴革命标语,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百姓们从最初的疑惑观望,到后来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经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庄园,成为了传播革命火种的前沿阵地。

刘翠霞馆长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杨家沟作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关键落脚点的历史地位。这片土地的历史层次令人震撼,它曾是封建堡垒“马氏地主文化”的典型代表,宏大的庄园是时代建筑艺术的载体,也是地主阶级权力的集中体现。然而,革命的火种恰恰在这里熊熊燃烧。因此,杨家沟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马氏地主文化印记,更是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伟大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摇篮,彰显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
共存辩证:历史层累的当代启示

午后,阳光透过杨家沟的古树洒在斑驳的院墙上,榆林学院实践队的队员们围坐在曾经的地主议政厅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地主庄园与革命旧址共存意义”的激烈辩论。大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以下是主要讨论方向的精炼阐释:
一、地主庄园:封建文明的立体化石
马氏庄园的建筑规制和精美雕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经济体系。保护这些遗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社会的运作机制。
二、革命旧址:精神坐标的当代激活
革命旧址如毛泽东起草报告的窑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青年奋斗精神。这些旧址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教育和激励作用。
三、辩证共生:腐朽土壤绽放新生
封建伦理中的“耕读传家”在革命中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种转化体现了从个体富贵到集体理想的升华,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重构。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杨家沟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封建庄园的辉煌与衰落,更承载了革命精神的光辉与传承。通过深入探讨与辩证思考,我们不仅读懂了过去,更启迪了未来,让历史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剥开地主庄园的奢华外壳,能看到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而革命旧址的改造痕迹,则揭示了人民解放的必然性。这种共存不是妥协,而是对历史完整性的尊重。”这座交织着封建纹章与革命烙印的庄园,终将以它的沉默给出答案:历史从非非黑即白的涂改,而是在层累的印记中,等待我们读出文明进阶的密码。(指导老师:郝倩 团队负责人:刘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