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探秘建筑密码:从建筑肌理读懂历史印记(二)

时间:2025-07-22 关注:
七月的杨家沟,窑洞群在骄阳下沉淀着黄土的厚重,绿荫掩映院落,红与古在热浪中交织。7月18日,榆林学院“讲红色经典,燃奋斗之光”实践队化身历史“解码人”,以脚步丈量革命空间,用专业剖析建筑密码——新院、十二月会议旧址、防空洞、粮仓……一砖一瓦,皆在诉说峥嵘岁月的智慧!
一、自我探索:融庄与居的集大成者

米脂杨家沟纪念馆的窑洞建筑群,集陕北民居与庄园风格之大成,堪称窑洞建筑的典范。其中,老院(十二月会议旧址)为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坐厅堂”格局——五孔主窑居中,暗藏四间辅窑,六厢拱卫两侧,搭配七间倒座厅堂,既合礼制秩序,又具生活实用,尽显北方民居的沉稳。新院则以“三关两套”“山”字形布局打破传统,屋面融合西方教堂式、日式与陕北本土风格,八根通天柱寓意天地合一,龙头螭虎雕饰与转折飞檐更添气派,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开拓之境。砖石木间的匠心同样动人:砖雕门楣的“福寿纹”、木雕窗棂的“卍字锦”,以及窑檐下的石雕龙头,无不以精湛工艺诉说着民间智慧与时代审美。

二、馆长点睛:守护者的“历史解码语”
下午,米脂杨家沟纪念馆馆长姬喜东、副馆长刘翠霞、副馆长安鹏与我们及同学们一同深入探讨米脂杨家沟相关事宜。在馆长与副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从会议室到窑洞现场,上了一节行走的“革命建筑密码课”——先是在会议室里,馆长与副馆长系统讲解杨家沟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奠定认知基础。

随后,在他们的引导下走进实地,于扶风寨龙头凤尾的格局中,听他们解读石寨门的沧桑过往;在特色院落的地道与三进式布局里,由他们剖析防御智慧的精髓;细看长窑、枕头窑的猫道与石仓设计时,他们细致讲解窑洞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精妙之处;在曾设中共中央机关政治部等旧址的院落中,他们娓娓道来革命岁月的红色记忆,让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在他们的解读下成为解码历史的钥匙。

三、观窑悟道:成员共话古今之思
当目光掠过窑洞的斑驳墙皮,指尖抚过岁月雕琢的纹路,那些沉淀在砖瓦里的故事便呼之欲出。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当下的叩问——实践队成员们围坐其间,从时光深处打捞感悟,在古今对话里探寻答案。
刘如玉: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新院前面的小石坡路全部利用废脚石插成水推云图案,当雨天水从上面流下来的时候,这些云朵就象云彩一样缓缓向上飘动,别有韵味
薛文静:我们走到大夫第这处院落的正门叫做圆月门,也叫月亮门、月洞门,圆月圆月阖家团圆,也是进入该院的第二道大门,它是中国传统园林、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门洞形式,以圆形为特征,常起到空间过渡、框景等作用,在这处革命旧址里,增添了建筑的古朴韵味与空间层次。

三、窑映斜阳:青年眼中的传承之光
触摸着粗粝的砖石,我们顿悟:保护历史建筑,绝非将过去封存于琥珀。
它是激活——让陕北窑洞的营造智慧,为现代建筑注入地域灵魂;
它是传承——让砖雕里藏着的匠心,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更是奔赴——带着窑洞所昭示的包容气度与开拓精神,将这黄土高原的文明密码,书写进未来的长卷!(指导老师:郝倩 团队负责人:刘钰昕)
作者:刘静华 来源: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赴陕西米脂“讲红色经典,燃奋斗之光”暑期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