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2日,绵阳师范学院TANG心心理团队携手绵阳市救助管理站,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福利院儿童群体中,开展了“寻溯绵州红踪,少年志启新程”主题夏令营。这场以绵阳本土红色文化为脉络的活动,像一条温暖的纽带,串联起北川“抗震救灾精神”、江油“革命精神”与梓潼“两弹一星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的笑声与足迹里悄然扎根。
认知启蒙:红色种子的初萌芽“桃花开几朵?”“开三朵!”开营首日的活动室里,欢快的音乐裹挟着孩子们的雀跃。随着志愿者的指令,原本陌生的小身影迅速相拥成团,笑声像撒落的银铃,把隔阂震得粉碎——这是“桃花朵朵开”破冰活动的热闹场景。在轻松的互动里,孩子们攥紧了新伙伴的手,也敞开了接纳红色文化的心扉。
紧接着,营歌《左手右手》的旋律缓缓流淌。“当困难来临的时候,请你举起你的左手……”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边唱边做手势,左手代表勇气,右手象征力量,掌心相贴时,团队的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底。而红色情景剧排练更是让孩子们眼睛发亮:有的分发读书的青年,有的模仿革命先烈演讲,稚嫩的台词里藏着认真——“我们要向红军爷爷学习!”通过角色代入,抽象的“精神”开始变成可感的“行动”。

图为团队绘画队旗 赵泉羽 供图
实地体悟:红踪里的精神触摸“看,这是当年解放军叔叔用手刨开的废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哽咽。孩子们盯着展柜里变形的书包、泛黄的救援日记,小脸上褪去了嬉笑。当听到“有位父亲背着儿子的尸体走了25公里”的故事时,孩子们悄悄抹了抹眼睛。
而在王右木纪念馆,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手枪让历史变得鲜活。“王爷爷在成都创办《人声》报时,连吃饭的钱都用来印报纸呢!”讲解员的话让孩子们咋舌。有个男孩突然举手:“那他不饿吗?”“因为他心里装着更大的事——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对话里,“革命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而成了“为别人着想”的具体模样。
图为孩子们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聆听故事 赵泉羽 供图
实践内化:少年志的新程启航“火箭要怎么才能飞起来?”梓潼站里,孩子们围着志愿者手里的手工材料叽叽喳喳。折纸、粘胶带、插吸管……当自己制作的“火箭”被橡皮筋弹向天空时,欢呼声差点掀翻活动室。“共筑多样导弹”拼图区更热闹:一组孩子为“导弹尾翼角度”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通过分工合作,终于拼出完整的“两弹一星”图片,骄傲地举过头顶。
“巧渡金沙江”游戏里,孩子们踩着画在地上的“石头”前进,有人不小心“落水”,立刻有伙伴伸手拉一把。“当年红军叔叔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才渡过江的!”志愿者趁机讲解,孩子们却抢着说:“我们也是红军!”汗水浸湿了额发,却浇不灭眼里的光——团队协作的快乐,早已和革命历史的记忆缠在了一起。
这场夏令营,就像一粒裹着红色养分的种子,落在孩子们心里。或许某天,当他们面对困难时,会想起抗震救灾的坚韧;当他们与人相处时,会记起革命先辈的担当。而这,正是绵阳红色文化最动人的传承——从历史里来,到少年心里去,再向新程里去。
图为孩子们合影 赵泉羽 供图
(通讯员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