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浙财外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团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浙江实践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3 关注: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 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

在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协同团队之一,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队,于今夏开启了一场以“返家乡”为纽带的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承之旅。在指导老师郭春娟(“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团队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深度绑定,创新构建“1+N+2”推普体系(1个红色文化核心、N个多区域同步推进、2支实践与幕后队伍协同),其中浙江地区的实践活动因扎根本土、形式鲜活,成为本次行动的核心亮点,让青春之声在浙里乡村绽放光彩。
浙江实践为核心:多市联动,推普与文化传承“双向奔赴”
团队深知浙江乡村的语言需求与文化特色,特意组建四支分队扎根嘉兴、金华、宁波、台州,结合各地资源设计“定制化”推普方案,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外界的桥梁。
在嘉兴,推普行动兼具“手工温度”与“红色厚度”。8月22日,队员葛琳琅走进嘉兴市秀洲区司法夏令营,以“童声推普・语你同行 让传统手工荡漾在新时代的声音里”为主题,将非遗艾草锤DIY与普通话教学巧妙结合。29名初中生在穿绳、填艾草的过程中,用普通话交流制作技巧与心得,“原来手工课上也能练普通话,还能把艾草锤送给家人,特别有意义!”一名学生的分享道出了活动的价值。此前8月20日,队员程可祎则在海宁市赞山社区开展“红色故事润童心・普通话里传薪火”宣讲,27名小学生围坐在一起,听海宁本地英雄事迹、用标准普通话复述故事片段,红色基因在朗朗童声中悄然传递。


金华义乌的推普课堂,聚焦“红韵”与“童声”的融合。7月28日至8月4日,队员金晨蕾先后走进义乌赤岸镇城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义乌市拥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红韵义乌・语润少年”为主题开展两场宣讲。从义乌本地革命故事到普通话发音技巧,53名小学生在互动问答中不仅纠正了方言发音,更对家乡的红色历史有了新认知。“以前说‘义乌’总带方言调子,现在知道标准发音怎么说,还能给爸妈讲英雄故事啦!”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

宁波的实践则以“研学+宣讲”拓宽推普边界。7月16日至17日,队员韩文琪先后来到宁波市鄞州区宜家社区、江北区怡江社区,开展“甬城红故事・童声传力量”宣讲,35名小学生通过“故事接龙”“发音小课堂”爱上普通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8月2日,韩文琪联合宜家社区、甬行助困中心,组织39名学生(涵盖小学至高中)走进宁波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开展红色研学——在纪念碑前用普通话朗诵抗战家书、听老兵后代讲历史,活动结束后团队剪辑的研学视频发布于宁波甬行助困中心微信视频号,引发线上超千人关注,让推普影响力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同期,队员王新怡在宁海县松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两场“宁海红色记忆赋能・青少年语言素养传承”活动,27名学生在本土红色故事中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让家乡文化与语言教育同频共振。

台州的推普行动则打破“只面向儿童”的常规,聚焦老年群体的“语言刚需”。8月4日,队员王敏洁走进台州市黄岩区银色年华养老院,以“阿公阿婆,台州的火红岁月您还记得伐?”为主题开展“语暖夕阳 适老型推普”。面对30位60-70岁、多以方言交流的老人,王敏洁从“与医护沟通”“跟子女视频通话”“使用智能手机”等实际需求出发,教老人说“我有点不舒服”“这个功能怎么用”等实用普通话短句。“以前跟外地医生说话总怕人家听不懂,现在学会这几句,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老人的反馈,道出了适老推普的意义。8月19日,王敏洁又走进台州市黄岩区头陀中学,为45名学生开展“数字语博”宣讲,让普通话与数字化知识同步传递。

多省协同作支撑:红色为魂,推普模式彰显青春智慧
在浙江实践之外,团队成员还带着“述忆家国”的红色使命,奔赴湖北、北京、山西等地,将推普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乡村土地上,而这一切创新实践的背后,离不开指导老师郭春娟的统筹与支持——她不仅为团队提供“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的数字资源,更从主题设计、内容把控等方面全程指导,让推普行动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湖北十堰竹山县是队长徐镯瑜的家乡,也是团队推普的“红色主阵地”。7月22日至8月19日,徐镯瑜围绕竹山红色文化设计四大主题,开展7场宣讲,覆盖164人。从“述忆八一・语敬军魂”手抄报创作(10名小学生用普通话表达对军人的敬意),到“明清精神・语助乡兴”许明清事迹宣讲(35名学生绘制“英雄生命线”并复述故事),再到红色情景剧《烽火课堂》(62名学生在“情报传递”游戏中体会普通话准确性的重要性),每一场活动都让红色故事与普通话教学深度融合,秦巴山区的童声里,多了对家乡英雄的敬仰,也多了标准汉语的韵律。

北京的推普行动则聚焦“京西红色遗产”的年轻化传播。7月27日,队员韩澳在门头沟区潭柘新区社区开展“述忆京西・语润芳华”宣讲,34名学生在“词语接龙”“红色谜语”等游戏中练普通话、学京西抗日历史;8月4日,韩澳还同郭春娟老师一道,前往北京昌平区采访抗日小学创立者郭芳亭先生,挖掘郇堡北社抗日模范小学的真实事迹,为后续推普内容补充珍贵的口述史资源;8月26日,韩澳又在门头沟区桑峪村社区开展“数字语博”宣讲,让10名学生通过数字化形式接触更多红色语言资源。

山西运城的推普课堂,则以“刘胡兰精神”为核心。7月29日,队员武潇轩在运城市“我爱钢琴”艺术机构、空港区艺海教育开展两场 “听听我讲刘胡兰的英雄故事”宣讲,14名孩子在英雄事迹中感受革命精神,同时纠正方言发音,让红色信仰与标准语言共同扎根心灵。
此外,贵州遵义的王代镅、浙江温州的刘炜慧组成“幕后支持队”,不仅制作了精准详实的“数字语博” 材料,还负责活动视频剪辑、宣传报告撰写,更将遵义会议红色资源、温州特色方言融入其他地区的宣讲内容,形成“前线实践+幕后保障”的协同模式,让多省推普行动高效联动。
青春力量显担当:成果斐然,探索可复制的推普路径
本次暑期实践历时36天(7月22日-8月26日),累计开展推普活动23场,覆盖湖北、北京、浙江、山西、贵州 5 省(市)12个地点,直接受益人数达507人,超额完成预设目标。团队不仅形成了包含“数字语博” 材料、红色故事改编稿、活动视频在内的可复用资源包,更探索出“红色+蓝色”(红色口述史+数字语博)的创新推普模式,为大学生返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实践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大学生返家乡推普,不仅是“教说普通话”,更是“做家乡文化的转译者”“乡村需求的观察者”。在郭春娟老师的带领下,团队用年轻化的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用精准化的服务让推普“实”起来——从嘉兴的艾草锤到台州的适老课堂,从宁波的红色研学到底层的数字资源支撑,每一项行动都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对乡村需求的洞察。
“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1+N+2’推普体系,把浙江实践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做普通话的传播者、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让青春之声穿越山海,为更多乡村搭建起“语通华夏”的桥梁,以实际行动诠释“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担当。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