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承初心,青春破茧行: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三下乡心得总结
时间:2025-07-21 关注: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找苦吃’”的殷切嘱托,我们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传媒人的专业敏感,在7月份踏上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土地。
七月的骄阳似火,炙烤着崎岖的山路,徒步寻访剪纸老艺人的途中,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透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也让“吃苦”二字从书本上的口号,真切化作脚底与滚烫泥土相触的灼热、指尖反复练习剪纸时被刻刀磨出的粗糙触感。但此行给予我的最大震撼,并非路途的艰辛,而是亲历了一场静默却蓬勃的“文化突围”——在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里,那些曾被时光浸润得温润如玉的红纸与刻刀,正以惊人的创造力拥抱新时代:老艺人罗华清老师将仫佬族的“依饭节”民俗、石围古村的建筑纹样融入剪纸,同样,很多罗华清老师的徒弟和女儿这些青年传承人更尝试用数字技术将剪纸图案转化为动态影像,并制作成立体剪纸作品,让传统手艺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生。正如罗华清老师提到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剪纸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利用新技术组接专门的团队来帮助传承,这使我愿意看到的。”这一刻我猛然领悟,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标本,它的生命力恰恰藏在与时俱进的“变”与“创”中。正如我们“青年说”实践团所倡导的“用科技激活文化基因”,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对过往的机械复刻。
传承非遗,需以同样的勇气打破思维定式:用传媒专业的镜头记录剪纸技艺的每一个细腻动作,将其转化为可传播的影像语言;在石围古村的老屋檐下搭建沉浸式展台,让观众在光影交错中触摸仫佬族特色文化脉络;甚至尝试将剪纸元素融入微团课的视觉设计,让古老技艺成为连接青年与传统的纽带。唯有如此,方能以创新为刻刀,在传承的基石上雕刻文化的灵魂,让仫佬族剪纸这样的非遗瑰宝,在时代洪流中既保留民族根脉的醇厚,又绽放出与科技共生的璀璨光华,真正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用艺术讲好故事、用科技延续文脉”的实践初心。
作者:王静 来源: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