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2025年7月23日至8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为主题,启动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一个月时间里,团队足迹跨越全国11个省份;深入41个地区及14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采访非遗传承人10逾人;民族元素探索50逾件;收集有效问卷2708份;交流人数4785逾人。将文化宣讲、非遗体验、支教帮扶等行动贯穿全程,既在一线服务中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也在双向互动中凝聚民族团结共识。此次实践以促进民族团结、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作用。

围绕实践核心目标,团队构建起“文化传承+团结促进+基层帮扶”三维联动体系,通过分领域推进实现实践效能最大化。

团队将非遗技艺与民俗文化作为调研重点,通过沉浸式体验与系统性记录,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留存。在贵州贵阳青岩龙井村,志愿者全程参与穿青人民族豆染制作,详细考证技艺起源传说,完整梳理其文化发展脉络;在广西南宁,实践成员针对壮族服饰纹样展开专题研究,解析纹样中蕴含的民族历史与生活智慧,并实地考察壮锦记事本等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路径;在江苏徐州,团队聚焦蓑衣制作技艺传承现状,记录传承人借鉴苗族编织工艺进行技艺改良的过程,同步核实该技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的200余人次体验活动成效。此外,实践团队还对畲族“凤凰装”、水族马尾绣等特色服饰文化,以及跳花坡节等民俗活动开展走访调研,形成多份基础资料记录。

针对民族交流的实际需求,团队创新采用“语言互通+文化共鸣”的实践模式,打破交流壁垒,增进情感联结。在内蒙古通辽,志愿者主动向蒙古族老人学习日常蒙语,通过“一对一”交流了解民族习俗,并与当地儿童围绕“成长理想”开展主题对话;在贵州毕节,深度融入苗族聚居区双语生活场景,学习苗语基础表达,参与民族日常活动;在江苏扬州菱塘回族乡,实地观察“红白喜事全村帮”的民俗传统,切身感受民族聚居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在福建罗源畲族村,采用汉畲双语形式开展政策宣讲,结合当地实际就民族文化传承难点提出具体建议。期间,团队还面向各实践地区居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专题宣讲,累计发放民族知识普及手册200余册。

聚焦民族地区群众实际需求,团队精准匹配服务资源,将实践行动与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基层关切相结合。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辉岩民族小学,分四期开展支教服务,结合布依族民族文化特色设计手工、语言等8门特色主题,覆盖学生107余人次;在江苏泰州社区,针对少数民族家庭学生开展作业辅导专项行动,同步嵌入民族政策解读与反诈知识普及内容;在安徽肥东,围绕“杭椒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展开调研,重点分析其通过种植、加工产业链带动周边多民族群众就业增收的具体成效;在江苏盐城,走访布依族经营户及回族聚居区,详细了解“吴回庄牛肉”品牌通过规模化经营,带动180余户回族家庭实现稳定增收的典型案例。

实践过程中,多名志愿者以专业态度与务实行动展现青春担当。贵州毕节实践点,刘梅同学重点关注苗族双语文化传承现象,系统记录当地老人展示民族服饰、清唱传统民歌的珍贵场景;广西南宁实践中,程财同学结合调研数据梳理壮族文化传承面临的传承人断层、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非遗+教育”“非遗+文旅”等针对性发展对策;贵州贵阳实践期间,刘红磊同学通过跟随传承人学习豆染技艺,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形成《豆染技艺传承现状分析报告》;在贵州黔南,田玉江同学牵头组织布依族文化主题支教活动,并策划执行“民族汇文脉,筑梦绽风华”研学盛典文艺晚会,因展现鲜明民族特色获当地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是因为彼此相同,而是因为包容差异也能心心相印。”这是实践队员们的共同感悟。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直观见证了近年来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等领域的显著成就,更深刻体会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感。下一步,红石榴志愿队将持续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实践中形成的调研成果、服务模式转化为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