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汇聚青年学子的创新智慧与实践力量,以科技赋能助力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逐梦启航队”前往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开展了“创新驱动·科技逐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聚焦超级电容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痛点攻关与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实践范本,以青春之力书写教育服务社会的时代答卷。
(一)绿能智造,青年先行:辽工大学子锦州攻坚超级电容,勾勒“双碳”新篇 7月10日,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逐梦启航队”14名师生赴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创新驱动·科技逐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超级电容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为核心,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聚焦技术痛点攻关与成果转化,旨在为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凯美能源有限公司与技术人员座谈交流。王文静 供图
实践期间,在指导教师张超、高洪岩的带领下,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超级电容生产线,并与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学生们亲自操作充放电设备采集数据,结合Python脚本进行性能分析,针对效率瓶颈、成本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通过“工况测试—设计迭代—性能对标”的闭环实践,团队完成了技术验证,并形成创新性改进措施。
(二)校企融合育英才,青春赋能“双碳”路:辽工大学子锦州实践破题绿色技术 活动中,师生与技术人员共同解读超级电容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明确技术攻坚方向。在生产车间,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工艺流程,学生操作测试平台采集数据,并对照预研脚本完成首次性能对标。随后,团队以“双线并行”模式(高校理论+企业实践)开展压力测试,针对适配性、成本等问题提出3项优化方案,其中1项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图为团队成员与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学习。陈雨潼 供图
指导教师张超指出,活动通过真实项目锤炼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改进思路,实现了双向赋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研发。陈雨潼 供图
(三)从实验室到市场:辽工大学子锦州实践解锁超级电容“绿色密码” 在项目实战阶段,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共生体”,携手攻克难题。针对适配性差等问题提出模块化改进方案,经反复测试优化,这一方案不仅显著提升了超级电容的适配性与通用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维护难度,解锁了其产业化发展的“绿色密码”。
团队成员丁世浩感慨:“这次实践让我对高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链条有了完整认知,以前在实验室只重理论性能,现在明白还要考虑实际应用场景。”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强化了电力电子、能量管理知识,更借助企业真实案例,在解决超级电容适配性等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分析与实践能力,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筑牢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在项目结束合照。王文静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