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关注: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2025年8月16日至8月26日,川农机电学院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组成的赤焰惠农先锋队,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聚邑江彰,‘博’览江油”为主题,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紧扣学校“强农有我、振兴有我”育人理念,将红色历史学习与农史文化探究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明晰助农使命搭建了实践平台。

在一号主题形象厅,巨型浮雕《红军战斗在江油》瞬间将队员们带入那段烽火岁月——画面中红军冲锋的姿态、百姓支援的场景相互交织,以艺术化形式还原了红军与江油人民共筑革命防线的历史瞬间,让“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直观可感。 随后,团队走进二号“万里长征”厅,聚焦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的发展脉络。在图文展板前,队员们仔细记录军队“扎根农村、依靠农民”的关键历程,从红军与村民共耕共作的老照片,到部队依托农村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文献记载,深刻认识到“农村是革命的根基”这一历史真理,也为后续探究“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埋下伏笔。 作为此次研学的核心环节,三号“江油战役篇”展厅让队员们收获颇丰。展厅内陈列的“围城打援”战役图片、战士使用过的枪械、还原战场态势的模拟沙盘,生动印证了红军“不违农时、助力生产”的作战理念——即便在战事紧张时,红军仍会避开农忙时节大规模作战,还组织战士帮老乡抢种抢收。展柜中一架带着泥土痕迹的老犁,更是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和我老家农田里的老式犁耙纹路一模一样!”有队员感慨道,“原来‘军民共

耕’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细节。” 四号“政权建设、宣传群众篇”展厅的苏维埃土地改革文献,成为团队探讨“农史传承”的焦点。泛黄的纸页上,“按人口分配耕地”的细则清晰可辨,队员们围绕这一政策展开热烈讨论,对比当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从“耕者有其田”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演变中,深刻体会到革命时期农业政策的开创性,也更加理解“乡村振兴需在历史积淀中接续奋斗”的深意。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红四方面军当年进入江油后,在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下,通过打土豪分粮、征义务粮、向富裕人家借粮,以及用银元或苏维埃货币公平购粮等多种方式,共筹集粮食超一千万斤,不仅解决了部队西进及长征北上的主要军粮需求,吃盐、吃菜等生活难题也在此得到缓解。“一千万斤粮食的背后,是军民同心的鱼水情。”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段历史让他们对“人民是革命的力量源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强农有我”的信念更加坚定。 此次江油市博物馆研学实践,不仅让川农学子深入挖掘了地方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密码,更搭建起“红色历史与农业发展”的连接桥梁。
文稿:余牧原 刘青 图片:余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