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实践队”横塘街道实地考察与学术研究、横塘社区采访与居民问卷调研纪实
为深学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文化认同之要,响应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之需,七月初,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北斗七星探横塘之文化认同振兴实践队”(下文提及则简称北斗七星实践队或团队)七名成员在七月初前往京杭运河文化带苏州段——胥江小岛及横塘驿站、横塘街道石湖公园北、越来溪上越城桥进行实地考察。

八月初,团队长白涵予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撰写了一篇论文,名为《横塘:胥江口的千年潮痕》,聚焦苏州横塘,从地名溯源着手、延展水系、圩田、文脉、实物等复合维度维度进行史学研究。横塘地处三水交汇咽喉,历史超2500年,是江南水利、交通、经济、文化核心节点。论文梳理其从春秋至当代的发展,分析水利、圩田等对江南的影响,及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规划,揭示其作为江南整体史缩影研究案例的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运河古渡记忆仍沉睡。如何让它醒转焕新,融入社区日常、滋养居民精神——这是基层文化治理的关键命题。在2025年7月17日下午,团队成员王月庭通过线上联系的方式对所属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进行采访。
谈及横塘文化代表,干事直指运河文化:“横塘渡是京杭大运河重要转运地,贺铸、范成大等文人留有诗篇;横塘驿站更是吴地文化繁华的实物见证。”如今横塘已从“交通枢纽”转型“文化枢纽”。面对传承挑战,干事称常举办本土文化活动,可增强居民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培养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与热情。
本次调查听取一线文化工作者意见,明晰社区文化基因激活的机遇与挑战。要让横塘运河文化永续滋养居民精神家园,需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空间、可参与活动、可传承知识及可共鸣情感。
在七月下旬,北斗七星实践队开展了一项关于“地方文化振兴背景下居民日常文化实践感知”的问卷调查。【附上问卷报告:https://www.wjx.cn/wxloj/datafullscreen.aspx?activity=323617790
】受访者以18-25岁群体为主,超过一半人现居在或熟悉江南地区。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与江南关联深厚的同时,文化参与度有限:超七成受访者因长期居住或家族渊源对当地文化有天然亲近感,然近半数受访者的工作或学业与江南文化无直接关联。
若将文化范围扩至全国,从所有受访者自身居住的地域文化来看:近八成受访者的工作或学业与本土文化无直接关联。这表明本土文化在日常职业与学业场景中渗透不足,文化与生活、工作的结合度有待提升。
居民了解本地文化的主渠道为生活实践、社交平台、人际交流及文旅体验,此处体现居民文化认知偏向非正式、生活化、场景;调查报告显示,实地场馆类占比低于预期,教育与社区公共科普等正式渠道虽有占比却非核心,这提示文化传播需更注重融入日常生活。
调查报告显示,社区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各项社区认同与归属感指标评分多在3-4分(满分5分),可见居民对社区有基本认同,但未达高度共鸣。其中江南专题相关指标评分略高,这或可说明地域文化特色对提升社区认同有积极作用——强化地方文化特色,或许能进一步增强居民归属感。
本次问卷调查报告为团队指明了促进地方文化认同与文化振兴的方向:需推动地方文化与居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将本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地方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公众与本土文化的关联度;另一方面激活社区文化的生活功能,定期组织接近民生实际的文化活动,让居民在生活参与中感知文化,进而提升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与文化根基,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支撑与源泉,亦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具独特价值。党注重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以科学理性待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亦随时代形势新变与时俱进。
本次实践团队联合地方社区与文化机构,推动“横塘”文化传承创新,以增强居民文化认同、助力地域文化振兴与发展。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为地域文化振兴尽绵薄之力。(通讯员:周惠玲)
作者、编辑:王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