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苏科技大学“扬帆志远”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新疆喀什、乌恰、英吉沙等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发展型资助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赋能成长”三大主题,开展为期多日的精准化、浸润式实践活动。学校始终将资助政策作为托举我们梦想的重要支撑,从奖助学金到勤工助学,从学业帮扶到成长引导,让许多曾面临困境的同学得以安心求学、全面发展,更在我们心中播下感恩与担当的种子。此次实践正是“资助育人”理念的延伸。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对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喀什古城之旅———当走进喀什古城,在斑驳街巷与烟火人间中亲身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在与当地群众的互动交流中体悟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以实地探访为契机,将文化浸润与青春担当融入边疆大地的实践之旅。

踏入喀什古城,我仿佛走进时光编织的画卷。斑驳的城墙诉说着千年故事,2024年春晚喀什分场的演出地点仍留着热闹的余温,仿佛能听见当时欢腾的歌声与掌声。漫步小吃街,烤包子的香气、石榴汁的清甜扑面而来,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往来客人,那份松弛自在的生活状态,让每个角落都透着烟火气的温暖。

在特色首饰店,精美的银饰、刺绣工艺品闪烁着维吾尔族匠人的巧思,我们试戴不同名族的花帽时,帽檐的花纹像一个个跳动的文化符号,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就像在英吉沙非遗土陶村绘制的红石榴图案,美在融合,贵在同心。


每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漾开,我的脚尖总会先于思绪踮起,手腕不自觉地跟着节奏翻转——这大概是刻在维吾尔族血脉里的本能。在喀什古城的街巷里,远远听见舞蹈演员的鼓点响起,我笑着加入她们,不用刻意编排,脚步的轻重、眼神的流转自会与她们呼应,那一刻,仿佛千年的乐舞基因在我们身上同频跳动,陌生感在舞步里悄悄融成了亲近。
本地同学围过来看,眼里闪着好奇的光,我便拉着她们的手教起来。从最简单的“移颈”到脚步的“点踏”,看着她们渐渐舒展的身姿,我忽然懂了:文化从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符号,是能在掌心传递的温度。就像古城墙缝里钻出的花,不同的根须缠在一起,反而开得更旺。而我跳的每一步,都是想让这份旺,再蔓延得远一点。

此次实践中,学校将文化体验与资助政策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受触动。在古城与当地居民闲聊时,我与他们聊起国家对各学段学生的资助政策,用自己的受助经历告诉他们:“党和国家一直记挂着边疆的孩子,上学不会因为家庭困难受阻。”看着他们眼里泛起的光,同学们忽然明白,资助不仅是帮我个人圆了求学梦,更是国家用温暖托举每个家庭的希望。
这份被托举的感动,化作了我们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们会带着在古城感受到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力量,将资助的温暖传递下去——既要像保护非遗一样珍视这份情谊,更要以所学知识回馈社会,为边疆教育振兴添砖加瓦。因为我们知道,每个被资助的青年,都是一颗种子,终将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