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感悟历史传承 凝聚奋进力量——江苏科技大学“籽籽同心、志远赋能”实践团赴喀什开展交流学习

时间:2025-07-31 关注:
为贯彻我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内涵,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7月10日,江苏科技大学“扬帆志远”实践队赴祖国西部边陲重地——新疆喀什地区,先后走进张骞纪念馆、疏勒博物馆及喀什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丝路文化探寻之旅,通过文物考察、实地调研、互动交流等形式,追溯历史根脉、聆听建设故事、感悟英雄事迹,感受喀什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感悟。
在张骞纪念馆,实践团循着历史脉络,透过文物与史料,重温了先辈们与新疆的不解之缘。从张骞“凿空西域”促进文明交汇,到林则徐流放伊犁时踏遍天山、绘制舆图推动边境开发,再到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力促建省固边,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新疆历来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促进民族团结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传承。张骞“持汉节不失”的坚韧、林则徐“兴修水利,推广垦荒”的担当、左宗棠“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壮举,更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守土有责、护民为本”的家国情怀。

在疏勒博物馆,有位维吾尔族小朋友主动上前,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民族礼仪:“家里来客人我们会端上香甜的泡茶和馕;见到长辈要弯腰问好”,他的声音里藏着各民族相互尊重,批次接纳的朴素指挥。而从张骞时代的“胡汉交融”,到建设时代的“各族协作”,再到今天的“共居共乐”,喀什的历史早已证明:民族团结是这片土地繁荣昌盛的根基。
在张骞公园,退役军人王建刚老爷见到实践团,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1960年我来新疆时,喀什很多地方还是戈壁滩,那时的条件苦啊,我和维吾尔族、回族战友们一起住地窝子,喝雪水,却没人喊累。修建公路,建水库,就是想让这片土地富起来。”聆听老爷的故事之后,同学们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老一辈用同吃同住,互帮互助的日常,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在疏勒博物馆的“时代楷模”展区,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让同学们深受震撼。视频中,这位三代护边员的后代,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冰窟中,拼尽最后力气将落水儿童托出水面,自己却永远留在了帕米尔高原。讲解员介绍,拉齐尼一家三代守边70余年,用生命践行着了“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的誓言。他用生命诠释了‘人民之上’,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的英雄都是全体人民的骄傲,守护团结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百年喀什馆。通过老照片、实物展品和沉浸式场景,大家见证了喀什从落后闭塞到繁荣开放的百年变迁:从土路泥房到高楼林立,从肩扛手提到高铁飞驰,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百年变迁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此次活动以历史为经、以育人为纬,让学生们在文化熏陶中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未来,我校将以多元化形式推动育人项目持续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

 
作者:阿丽耶·图尔迪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