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2 日下午,光合启能实践队前往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参观学习。展厅中央石油工人同心工作的塑像与墙上记录油田发展历程的浮雕,率先让队员们对胜利油田有了直观印象。通过参观,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胜利油田的发展脉络与卓越贡献,深切感悟到代代相传的胜利精神,也明晰了在石油领域践行国家绿色节能政策的重要性。
图一 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 王宇轩摄 图二 光合启能实践队合影 王宇轩摄
从艰难起步到辉煌崛起:胜利油田的发展征程
步入展厅,介绍员首先为实践队员们讲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背景。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仅有43.5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石油短缺问题凸显,美国实施禁运更是加剧了困境。为破解难题,1952 年,毛泽东主席下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9 军 57 师近 8000 人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集体转业投身石油事业,为石油工业注入了强大力量。
石油勘探理论的突破为胜利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李四光、潘钟祥等人提出陆相沉积成油理论。1958 年渤海海面油苗的发现,推动石油勘探向渤海湾战略转移。1961 年,华八井获工业油流,打破 “华北无油论”,成为胜利油田发现的重要标志。1965 年,因国石一井打出我国第一口千吨井,胜利油田在山东东营正式得名,1971 年 “九二三厂” 正式更名胜利油田。
图三 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展馆内容 王宇轩摄 图四 胜利油田诞生时登上头版头条 王宇轩摄
此后,胜利油田快速发展,从1966到1978 年,用14年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原油产量从134万吨跃升至 1946 万吨;上世纪 80 年代,出口原油 9000 多万吨,换回 130 多亿美元外汇,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发现 50 周年时,累计产油超 10 亿吨,获“中国石化重大贡献奖”。
这一历程彰显了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从打破 “无油论” 到快速崛起为大油田,胜利人用行动诠释了不服输、勇突破的信念。
以身许国,奉献担当:胜利人的精神丰碑
展厅中央的大屏幕播放的纪录片《战井喷》,再现了 1983 年永 69-1 井井喷事故中,胜利人冲锋在前,历经 68 个日夜奋战制服井喷的壮举,展现了他们不畏牺牲、勇挑重担的精神。
图五 石油工人工作的实录照片 图六 实践队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胜利油田的历史 王宇轩摄
会战初期,胜利人住泥巴芦苇搭建的地窝子,秉持 “先生产后生活” 理念,将资源优先投入生产。家属们也积极参与农业劳动,尹长青便是其中的典范。65 岁的她随子来到油田后,拒绝安逸,裹着小脚在田间劳作,72 岁时仍下田,脚趾受伤也咬牙坚持,1970 年光荣入党,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质。此外,夫妻以井为家、首支女子采油队等群体的事迹,同样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胜利人用行动践行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是面对突发事故的无畏,还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坚守,都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继往开来,向新而行:胜利油田的创新与使命
正因为这样光辉的历史,这样可爱的人们,胜利油田不断描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璀璨篇章。在“九五”期间,遵循“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胜利油田实现从天空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的三大跨越。作为首家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产量包干政策,激发创业热情;1993年在国企改革中有所发展,开展“三亮三创”活动,优化人力资源,加大数字化管控等。如今,胜利油田在海上采油等领域持续发力,十年累计产油超 13 亿吨,碳储量 58 亿吨,天然气储量超 2800 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根基。在国际市场,2001 年成立东胜蒙古国公司等,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肯定其成就,强调要加大勘探开发、攻克核心技术,传承老一辈精神。胜利油田牢记嘱托,提出价值引领、创新驱动等六大战略,明确传统油气、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三大产业方向,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胜利油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胸怀大局、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推动其从国内发展到国际拓展,从传统能源到绿色转型,胜利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能源事业不懈奋斗。
展馆结语写道:“石油辉映芳华,胜利书写华章。” 此次参观,让光合启能实践队深刻理解了胜利精神的内涵。未来,胜利油田将继续续写传奇,而当代石油人也将秉承初心,为石油事业奉献力量。
通讯员 王世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