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文脉赓续:新昌调腔的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5 关注: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非遗活化,文旅赋能实践团
新昌调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戏曲活化石”,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与独特韵味。面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传承断代与受众萎缩,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非遗活化,文旅赋能”实践服务团以“文脉赓续”为核心,于2025年6月赴绍兴新昌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探访、非遗传承人对话、文旅融合实践等方式,探寻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密码,助力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
一、扎根青年:筑牢传承根基
6月19日,团队走进新昌中学,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调腔认知与推广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对调腔的认知程度、接触渠道及发展期待。这一举措旨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通过数据支撑推动调腔的“青春化”推广,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圈粉”。当晚,团队亲临新昌调腔剧团“去礼堂吧”演出现场,后台里服装师精心打磨道具、演员反复雕琢角色细节,舞台上的《挑水伯》以扎实的唱功与细腻表演展现了调腔的独特魅力,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震撼力。
二、对话传承人:聆听匠心,传承精神
6月20日,团队深入尹桂芳大剧院,近距离观察剧团演员的日常训练。武旦演员利落的身手、灵动的台步,将角色的飒爽英姿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精益求精的打磨态度令成员深感敬佩。随后,团队有幸专访了耄耋之年的老艺人章华琴与王秋华。章华琴奶奶分享“凌晨对山练嗓”“呼鸡呼狗练音量”等鲜活的从艺记忆,强调“识文演文,不识文演戏”——文化修养是角色塑造的根脉;王秋华爷爷则提出“创新不失本真,让经典永续”的传承理念,为团队设计传承方案提供了核心原则。两位传承人的坚守与智慧,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精神灯塔。
三、文旅融合:探索传承新路径
6月21日,团队聚焦“调腔+文旅”融合,三次走访探寻创新实践:
1. 非遗馆数字化体验:团队体验了非遗与数字化的结合——线上触碰问答互动游戏,通过趣味互动激发公众对调腔的了解意愿,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播的新可能。
2. 景区文创联动:通过大佛寺景区文创店的走访,团队与商铺交流游客偏好,分析销售模式,探索将调腔文化元素融入互动型文创产品,借助景区流量提升非遗文创的知名度与市场价值。
3. 非遗跨界共创:梅渚古村戏曲泥偶工坊的调研中,成员与工匠探讨“调腔角色融入泥偶”的可行性,尝试以绍兴非遗集群优势推动“文创融合”,通过“先火带后火”的策略,实现非遗项目间的联动赋能。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守护文化遗产,更是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新昌调腔的实践探索,以青年力量为根、以传承匠心为魂、以文旅融合为翼,正书写着“活化传承”的当代答卷。未来,唯有坚持“守本创新”,才能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让调腔的传世之音,响彻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