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黑龙江职业学院“龙声千里 推普兴彭水”实践团作为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遴选的全国2000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之一,跨越3000公里深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推普+五维融合”模式,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民族共同体”、“文旅发展”、“文化振兴”、“数字技术”、“红色教育”发展路径,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团队用青春足迹绘就“语通、业兴、文传、心聚”的振兴画卷,并获共青团彭水县委致信表彰:“创新模式为民族地区推普工作树立标杆!”
出征:跨越三千里的语言使命 7月11日,黑龙江职业学院旌旗招展。7名成员在赵宇迪、阚阚男男两位教师带领下宣誓,赵宇迪提出“需求导向、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实践准则,成员们誓言铿锵:“用脚步丈量彭水山水,用声音激活乡村振兴!”
扎寨:高温下绘就语言图谱 抵彭首日,高温热浪中,成员走访车站、街市,发放千余份问卷,访谈发现青年是“普通话主力”,年长群体受习惯与认知限制存在语言壁垒。他们连夜绘制《彭水语言需求图谱》,为“靶向推普”奠基。
破局:推普走进社区与童心 在弹子社区,实践团与赵书记座谈后,针对工作人员普通话短板开展场景教学,模拟办事窗口演练;在五湖社区托管班,用国家通用语言平台“普通话小镇”APP进行普通话发音实训,AI技术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典耀中华”汇演上,孩子们字正腔圆齐诵《少年中国说》,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读书"点燃爱国情怀。活动融合非遗漆扇绘制等文化载体,构建"数字推普+经典传承"新模式。
、
赋能:兰草基地的助农直播 高谷镇兰草基地,实践团搭“双语直播间”,助力兰草销售。成员们用普通话翻译农户苗语:“银边墨兰开花寓意吉祥!”设计养护民谣,绕口令互动,两小时点赞破7万,售兰草2100元,实践团与农户约定“十月云端再聚”。
寻根:非遗传承的双语解法 蚩尤九黎城,绣娘因游客听不懂苗绣故事急得冒汗;阿依河旁,苗歌传承人赵顺发叹“苗歌卡在大山里”。实践团进行场景化精准推普,并利用“语博”等数字平台和技术制作双语讲解二维码、AI翻译助手,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让原生态非遗文化“破圈”实现“听着苗歌买苗绣”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助力文旅发展。
交融:苗寨推普共筑中华情 罗家坨苗寨市集,实践团挂标语、发自编《常用普通话50句》手册。队员们现场教学,鼓励村民“大胆说”,苗家嬢嬢成功挑战绕口令获得小礼物奖励;感染苗族大爷用普通话朗诵总书记讲话,令人动容。队员入户一对一教学,与村民齐唱《爱我中华》,田嬢嬢用普通话告白:“五十六族都是自家人!”吊脚楼前,青春声线与苗族乡音穿透云雾缭绕的苗岭,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
育才:激活文旅的导游培训 针对苗寨无导游、三成游客因语言不通缩短行程的痛点,实践团开展导游普通话培训,发放自编推普手册。民宿老板考核达标后兴奋道:“能讲清‘苗王印’传说了!”队员胡雨菲说:“游客懂‘歪梳苗’头饰时,眼睛会发光。”

铸魂:革命旧址里的精神洗礼 实践尾声,实践团来到白公馆、渣滓洞深受震撼,王泽看着《狱中八条》哽咽:“先烈苦难换今日安宁!”更加坚定了实践团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回响:苗乡的感谢与期许 7月24日,共青团彭水县委的感谢信飞往冰城:“实践团创新社会实践模式,让普通话的清音响彻彭水,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成员吴宜轩在日志写道:“那些纠正发音时的笑脸,直播下单的叮咚声,齐唱《爱我中华》的歌声,是此行最生动的韵脚。”“龙行千里”实践团,这个夏天在彭水埋下语言赋能种子,正借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东风,于苗乡沃土静待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