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千里传‘声’筑梦凉山”推普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9 关注:

来源: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千里传‘声’筑梦凉山”推普社会实践团队

  
  系部:小学教育系项目名称:“蒲公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指导教师:尹长君、陈知航
  团队成员:屈丞贻、薛鑫炎、朱子含、任梓烨、孙涵涵、张佳泽、姚艺洁、张涵熙、李向楠、杜斌艳、甄旭华、尹梓曈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蒲公英推普团队”于8月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乡村推普1+6+N多维振兴计划”,以专业教学筑基、文化交流搭桥、长效机制赋能,为美姑县语言文字事业注入蓬勃青春活力,在凉山深处架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沟通之桥,引领青年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山海奔赴,童声筑梦:推普课堂点燃凉山希望之光



  跨越千里山河,团队克服山路险峻与气候差异,深入美姑县乡村,开展推普和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在临时教学点,志愿者们通过手势舞、儿歌教学等生动形式,激发彝族儿童学习兴趣。孩子们从羞涩观望到踊跃参与,伴随着《棒棒糖》《身体音阶歌》欢快的韵律,稚嫩的普通话跟读声与纯真笑脸交相辉映。一位彝族小女孩赠予志愿者的山野小花,成为无声却最动人的情感纽带。
  针对尼普摸村沟通障碍,团队创新教学方法,以沧州武术表演为引,将“力量”“坚持”等词汇融入动作教学,巧妙结合彝族摔跤文化辅助发音记忆。将儿歌《家》配以手势舞,通过“比一比、学一学、演一演”互动,引导孩子们理解“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的深意。同步开展“汉彝交换绘画”活动,两地儿童以画笔描绘家乡风貌与生活点滴,用艺术交融促进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洛洛村,沧州泥塑艺术走进课堂。孩子们巧手创作充满山野气息的作品,在文化互鉴中深化“彝汉一家亲”理念。彝族乡亲身着盛装,与志愿者共跳达体舞,热情舞步诠释着“快乐无方言、文化共传承”。离别之际,孩子们追车呼唤“再见,姐姐”的场景,成为此行最珍贵的回响。



  师者匠心,思想淬炼:语言之桥连接民族共同体
  实践期间,“星光分享会”深化了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破除了对民族地区的刻板印象,更深刻领悟到“教育是长流的河”——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统一,更是为山里孩子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与当地彝族教师阿依莫的交流,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她为纠正翘舌音彻夜练习,在双语教学中为了平衡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创新“家庭普通话日”“彝汉儿歌”等本土化方法,在平衡文化传承和语言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阿依莫老师:“推普就像种核桃树,要慢慢等它结果”的感悟,道出了教育深耕细作的朴素真谛。
  青春印记,薪火相传:蒲公英种子播撒振兴未来
  沧州幼专学子倾情打造了一堂浸润凉山乡土的普通话推广课,生动诠释了青年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时代担当,让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初心愈发坚定、步履更为铿锵。短短五天,他们不仅留下了字卡、绘本及录音材料等珍贵教学资源,更成功点燃当地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实践期间,志愿者与当地学校、教师紧密协作,建立起稳固合作纽带,为后续帮扶筑牢根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而普通话,正是让各民族紧密相连的“黏合剂”。沧州幼专学子跨越千里传递的“声意,连接起山海与人心,为美姑县未来发展注入新希望,让普通话推广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一实践,是当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全力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写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