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文旅融合的趋势下,为摸清渔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究其在农文旅融合中的资源优势与发展难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为该村优化发展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8月10日至8月13日,人文学院赴渔湾村调研队前往宁陕渔湾村,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展开系列调研。团队深入实地,观察乡村发展的真实面貌,通过与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及当地村民访谈,精准捕捉到渔湾村发展的核心现状。

生态基底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调研队通过访谈村支书了解到,将生态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是渔湾村发展的核心战略。该村坚守“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迁人”的原则,借助堰渠修复、鹮田复耕等举措,恢复了百亩朱鹮保育稻田,构建起“稻田-朱鹮”共生生态系统。这一做法既守护了秦岭96.24%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又让朱鹮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名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吸引力的双向赋能。
三产融合驱动:业态创新的引擎与此同时,渔湾村打造起“生态农业+休闲民宿+乡村文化”的产业联盟,形成联动发展的闭环。在生态农业方面,推出了“朱鹭山米”等特色山货;休闲民宿板块则通过改造老屋,建成精品民宿与青年旅社,成为“中国首家可看见朱鹮的民宿”;乡村文化领域通过建设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稻田音乐会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促使单一农业成功向多元产业转型.

多方协同共建:利益联结的纽带村支书还介绍,渔湾村创新推出“三联带三共”机制:通过支部联建实现县镇村三级共建,依托产业联盟促进三业共融,借助资源联享推动村企民三方共富。在这一机制下,政府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企业引入资本进行开发,村民则以土地、房屋入股分红,形成了“集体增资产、企业增收益、农民增收入”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激活了城乡资源互通的活力。
文化IP塑造:品牌价值的内核黄书记提到:“农旅文融合的核心,在于文化的相互渗透并形成价值体系。农业只有融入文化才有灵魂,而不是单纯的种植生产。”在他的带领下,渔湾村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传承黄氏家训与传统农耕文化,通过村博物馆、家风展示等载体留住乡愁。同时,以朱鹮保育为核心符号,结合“鹿柴山集”民宿品牌、“天空下自然书店”等特色空间,打造“生态+文化”双IP,以此吸引自然教育、艺术创作等群体,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与辨识度。

社区可持续运营:长效发展的保障
调研队在参观渔湾村放电美术馆后,结合黄书记的介绍了解到,该村通过开设乡村夜校、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参与度,让村民担任民宿管家、农耕指导员、小火车司机等角色,既保障了村民就业,又推动了文化传承。此外,村里采用本地建材改造建筑、推广有机种植、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干预;同时通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培养生态意识,为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次对渔湾村的调研,让我们清晰看到这个秦巴山区村落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脉,在农文旅融合道路上探索出的特色路径——从“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守护,到“生态+文化”双IP的塑造,从“三联带三共”机制的创新到村民全链条参与的实践,每一步都彰显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活力。
接下来,调研队将以渔湾村经验为镜鉴,聚焦乡村农文旅融合的关键环节,发挥专业优势与实践热情,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份扎根乡土的青春担当,终将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