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
在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南麓的乌图布拉格沟,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戍边精神文化的地方——乌图布拉格第一代边境哨所。它距边境线纵深约5公里,虽已历经岁月变迁,但那段激情燃烧的戍边往事依然被人们铭记。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见证着兵团人维稳戍边的不朽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八十四团乌图布拉格第一代边境哨所 (摄/张世航)
早年的哨所,像一枚孤零零的钢钉楔在陡峭的山坡上。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战士们每天要往返两趟,沿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去两百米外的河中打水。夏天道路湿滑,冬天更是困难重重。但即便如此,每天清晨,哨所的五星红旗总会准时升起。战士们踩着霜花去打水,裹着寒气去巡逻,脚印在雪地里连成串,像给这片荒芜的土地系上了坚韧的鞋带。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挡住戍边人的脚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八十四团乌图布拉格第一代边境哨所 (摄/张世航)
上世纪60年代,哨所初建时为半地下土坯地窝子,难抵严寒酷暑。战士们以“一把铁锹、一杆枪”开启戍边岁月:白天踏遍戈壁河谷巡逻边境,夜晚在煤油灯下记录边情,用脚步丈量国土。多年来,巡逻之路充满艰辛。寒冬里,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在边境线跋涉,摔倒即起,累了靠山石歇脚,饿了就雪啃馕,不知磨坏多少双鞋,历经多少险境。捷尔塔曾在巡逻时险些坠崖,腿被山石划开大口子,仍坚持完成任务。
一代代戍边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与忠诚守护边境,用血肉之躯践行着对国土的坚守。
图为站长为实践团成员介绍第一代哨所的真实情况 (摄/张世航)
第一代哨所极为简陋,仅用泥土与茅草堆砌而成。据站长介绍,当年的护边职工在此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每逢下雨,哨所内便下起“泥雨”,泥水混着茅草滴落,不仅无处落脚,连安稳睡觉都成奢望。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第一代护边人从未退缩。他们坚守边疆,在泥泞与风雨中筑牢防线,将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土安全,用执着与忠诚诠释着守护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站长的合影 (摄/张世航)
文/吴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