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
“我家住在大风口,界河就在脚下头。国旗飘在房上头,守家卫国记心头”。随着诗歌,我们来到了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乌图布拉格边境哨所,在红色纪念馆的展馆中,戍边英雄的事迹如丰碑矗立,彰显着家国担当。
他们扎根雪域高原、荒漠戈壁,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用双脚丈量边境线,用生命守护每一寸国土。他们用生命告诉世界:中国领土,一寸不让。
图为站长为实践团成员讲述捷尔塔夫妇英雄事迹 (摄/张世航)
在西北边境的草原深处,捷尔塔夫妇用几十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戍边传奇。他们的毡房是移动的“边境哨所”,不仅记录着边境动态,更成了过往牧民的“补给站”。捷尔塔夫妇用日复一日的执着证明:坚守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英雄主义。他们的故事,是边疆大地上最质朴的界碑,镌刻着对家国最深沉的爱。
图为实践成员感悟项宗立老先生的英雄事迹 (摄/张世航)
项宗立老先生服兵役期间表现优异,勤学苦练,军事训练成绩优良,他的工作虽简单重复,却始终坚守: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按时组织牧民放牧巡逻、戍边守卡,开展边境检查与民兵军训,与群众同吃同住、共学共劳,同步守边。
项宗立老先生戍边卫国的精神,是扎根边疆的坚守,是以身许国的赤诚。他数十年如一日驻守边防,不畏严寒酷暑,用脚步丈量国土,以忠诚守护家园。这份“寸土不让”的信念、默默奉献的担当,诠释了军人对国家的深沉热爱,是刻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图为站长为实践成员讲解队山别克——“护边人”(摄/张世航)
阿尔泰山的风,吹白了队山别克的鬃发,却吹不散他刻在边境线上的足迹。这位哈萨克族牧民,用四十载光阴,在中蒙边境17公里的风雪路上,写就一部无声的守边史诗。“草原的风会记得每一个守护它的人。”队山别克摩挲着磨亮的界碑,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与身后连绵的草原、挺拔的云杉,共同构成了边疆最动人的剪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站长在八十四团乌图布拉格边境警务站的合影 (摄/李鑫)
风口中的乌图布拉格边境警务站,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让戍边英雄的坚守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青年应学习戍边英雄的坚守精神,青年的朝气为边疆注入创新动能,边疆的厚重则淬炼青年担当,让"清澈的爱"在风雪中沉淀为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