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其魅力,是传承文化根脉的温暖方式。7月17日,阿瓦提县锦绣社区的活动室里,没有华丽的道具,却飘着阵阵欢笑声——塔里木大学“心若向阳 次第花开”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简单的准备,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戏曲的世界,体验传统艺术的别样韵味。
活动开场,志愿者们将提前画好的京剧脸谱简图贴在墙上,手里拿着几张彩纸剪的“水袖”和一根缠着红绳的木棍当“马鞭”,笑着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不聊复杂的知识,就一起玩玩戏曲里的小门道。”他们指着墙上的脸谱问:“大家看这张红脸,猜猜它代表什么性格?”孩子们凑上前,七嘴八舌地猜测“是好人”“很勇敢”。志愿者点头解释:“对啦,京剧中红色代表忠义正直,就像我们知道的关羽;而白色通常代表奸诈,比如故事里的曹操。”接着,志愿者拿起“马鞭”轻轻一扬:“这根小棍子,在戏曲舞台上挥一挥,就代表骑马奔跑啦,是不是很神奇?”简单的提问和演示,让孩子们瞬间对戏曲的“虚实巧妙”有了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戏曲的唱腔与身段,志愿者们现场跟着演说视频学唱了一段简短的京剧《卖水》选段。没有戏服加持,他们就用手势辅助,唱到“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时,抬手比出“梳头”的动作;唱到“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时,轻轻点了点脸颊。清亮的调子配上生动的手势,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跟着小声哼唱,有的不自觉地模仿手部动作。

随后,志愿者邀请孩子们上台体验:手把手教他们捏起“兰花指”,纠正“碎步”时脚步的轻重,演示“云手”时手臂的弧度。刚开始,孩子们的动作有些笨拙,手指捏不拢、脚步踩不准,但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找到了节奏,活动室里满是认真又可爱的模样。
最受欢迎的是“简易脸谱画”环节。志愿者分发白色卡纸、蜡笔和简单的脸谱轮廓线稿,让孩子们根据刚才学到的“色彩密码”自由创作。没有复杂的工具,孩子们就用蜡笔仔细涂色:有的认真画了红脸“关羽”,有的大胆用蓝色画了“厉害的英雄”,还有的给脸谱添上圆眼睛、翘胡子,说是“自己编的戏曲角色”。

志愿者在一旁轻声提醒:“可以试试用两种颜色搭配,就像戏曲里的脸谱一样丰富。”孩子们听了,又兴致勃勃地给脸谱加了花纹,原本简陋的卡纸,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脸谱,跟着志愿者哼唱《卖水》的片段,虽然唱腔稚嫩、动作生涩,却透着满满的投入。志愿者还把提前抄好戏曲小知识的纸条分给大家,上面写着“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兰花指是戏曲里常用的手势”,让孩子们能记住这些有趣的小常识。

“原来戏曲这么好玩,我要把脸谱贴在家里!”活动结束时,一个孩子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戏曲不是遥远的“老古董”,它就在这些有趣的细节里,能让大家轻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相信这场戏曲体验活动,没有华丽的排场,却用最真诚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落在了孩子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