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学子“三下乡”:
七日深耕夏邑, 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7月20日至26日,宁夏大学“豫见非遗,薪火相传”实践队走进河南商丘夏邑县,开展为期7天的非遗调研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当地非遗传承现状,助力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活动筹备期间,实践队8名成员分工协作,与夏邑县文旅部门对接,获取剪纸、河南坠子等非遗资料及传承人联系方式,完成孔子还乡祠、县文化馆等场地预约,并设计面向当地中小学生的非遗认知调研问卷,为后续实践做足准备。
带着前期对接获取的非遗资料与传承人信息,实践队首先探访了河南坠子传承人窦丽萍与夏邑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杨广军。在市井演出场地,窦丽萍手持坠胡,以《小女婿》等经典唱段,将家长里短唱进听众心里,“只要有人听,我就一直唱”,朴实话语彰显坚守。而杨广军则深耕校园,通过社团、兴趣班培育年轻传承人,“得让孩子们知道,坠子不光是老一辈的消遣,也能讲好新时代故事”。队员们跟拍演出全程,记录下传统曲艺在不同场景的传承实践。

图为“豫见非遗”实践队访谈河南坠子传承人窦丽萍与夏邑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杨广军。郭颢泽 供图
离开曲艺演出现场,实践队循着“一剪成”的线索,来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胡明的工作室。红纸翻飞间,胡明以“一剪成”绝技创作“喜上眉梢”,无需画稿,仅凭构思运剪,喜鹊立枝图案一气呵成。其代表作《黄河谣》《丰收豫南》,将山河风貌凝于方寸红纸。年逾花甲的她长期扎根校园授课,谈及传承,她坚定表示:“守艺更要传心,年轻人愿意拿剪刀,千年手艺就断不了根。” 队员们近距离拍摄创作细节,记录下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
图为“一剪成”胡明老师现场展示剪纸。郭颢泽 供图
非遗探访的脚步继续向前,实践队奔赴“唢呐之乡”孔庄乡李洼村,寻访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彦宏。从艺四十年的他,疫情期间开辟抖音直播新路径,田间地头吹奏《百鸟朝凤》,单场吸引过万观众。他还尝试唢呐与豫剧、流行乐融合,让老曲调迸发新活力。其创办的传习所免费授艺,弟子郭军峰已斩获全国民乐金奖。马彦宏说:“唢呐要跟着时代走,既要吹进乡亲生活,也要让更多人听见。”队员们记录直播设备、演奏场景,见证传统唢呐的“云端”新生。

图为“豫见非遗”实践队采访唢呐传承人马彦宏老师。郭圣超 供图
完成非遗传承采访后,实践队走进橙意托管中心,为中小学生开展非遗宣讲。通过动态PPT,展示胡明剪纸的精妙;讲述非遗传承故事,传递文化底蕴;播放《百鸟朝凤》唢呐曲,点燃兴趣火花。课堂上,孩子们围拢观察剪纸作品、跟着哼唱唢呐旋律,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手艺!”课后,一名学生的感慨,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
图为“豫见非遗”实践队宣讲合影。郭圣超 供图
实践进入收尾阶段,队员们全面梳理调研所得。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实录,到实地走访拍摄的素材,再到面向当地民众、学生收集的问卷反馈,逐一分类整合。在整理数据时,队员们清晰看到:夏邑非遗凭借传承人的坚守,在民俗活动、校园课堂中保持着活态传承的生命力,但在传播维度,受制于地域文化辐射范围、年轻群体接收习惯等,创新表达与广泛传播仍有阻碍,“活态传承有路径,创新传播待破局”的现状总结,凝练着实践队的观察思考。
同时,队员们以视频剪辑记录非遗探访历程,从传承人的专注神态,到技艺展示的精彩瞬间,再到与民众互动的温暖画面,精心制作实践vlog;运营公众号时,用文字讲述非遗故事,挖掘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创新,让夏邑非遗走出调研圈子,触达更广泛人群。
此次夏邑非遗探寻之旅,队员们沉浸式触摸河南坠子、剪纸、唢呐等非遗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对话里,见证他们以半生执着诠释“守艺传心”,让古老技艺在岁月中站稳脚跟;在观察非遗应用场景时,发现其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多元可能——直播让唢呐声传向远方,校园宣讲点燃孩子对剪纸的兴趣。正如实践队在总结中写下的感悟:“非遗是串联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地域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我们愿成为渺小却坚定的‘解码人’,以青春视角挖掘非遗价值,用实践行动拓宽传承路径,盼望着夏邑非遗的薪火,能在新时代的风里,烧得更旺、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技艺的璀璨光芒。”
(通讯员 陈炳喆 贾小柯 郭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