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扬州大学“漆韵千年,器承匠心”非遗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2 关注:

来源:扬州大学

  
  学院:教育学院
  项目名称:漆韵千年,器承匠心
  指导教师:孙维、张杨
  团队成员:郭思悦、高萌、王倩、孔雨红、范丽华、陶清琳、杜以昱、王佳
  团队以扬州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面向社区儿童开展漆器文化传播活动。通过系统讲解漆器历史、展示制作流程、设计沉浸式体验环节,结合生动有趣的互动形式,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漆器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薪火相传。成员凭借专业素养与优势,多次走进社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漆韵千年,器承匠心”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实践内容
  沉浸式体验非遗!教育学院学子让千年漆艺在孩子指尖绽放
  当流动的大漆在水中晕染,当古老的纹样在刮画纸上重生,社区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是对传统文化最动人的回响。这个暑期,教育学院“漆韵千年,器承匠心”社会实践团队化身非遗文化使者,深入扬州社区,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漆艺探索之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与社区孩子合影
  (一)溯漆器源流,解码千年工艺密码
  为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生活,非遗传承实践团队前往扬州非遗珍宝馆、扬州漆器厂开展前期调研。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地学习了漆器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及文化内涵。大家纷纷被漆器精妙绝伦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也更加坚定了成员将漆器文化带入社区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前期调研照片
  (二)聚宣讲力量,深耕非遗文化沃土
  依托团队力量,在扬州市多个社区开展了“漆器文化进社区”活动,借助图文并茂的展示与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漆器从新石器时代起源到明清鼎盛的发展历程,认识了雕漆、点螺、百宝嵌等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让孩子们通过宣讲能够进一步了解扬州漆器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进社区宣讲
  (三)筑漆器课堂,点亮匠心时代新光
  活动中,团队成员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漆器小课堂,带领孩子们探索漆器的千年秘密。在杨庙镇友谊村的活动中,志愿者们也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漆器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将漆器从选材、制胎到上漆、装饰的制作过程一一展现,让孩子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未成年人保护站进行授课
  为加强孩子们的互动感与体验感,团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大刘社区,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开展漆扇制作与刮画体验。在漆扇制作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漆艺师”,以素扇为底,运用“飘漆”技法,将不同颜色的天然大漆滴入水中,通过旋转扇面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虽然初次接触漆料较难掌控,但当看到自己作品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制作的漆扇兴奋地说:“我要把它挂在房间里,告诉同学这是我自己做的非遗!”

  图为孩子们体验制作漆扇
  在刮画体验环节,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在特制刮画纸上,用竹签勾勒漆器传统纹样,并鼓励他们设计创作“我的专属纹样”,体验“以签代刀”的创作乐趣,在传承与创新中感受大漆工艺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仔细观察图案特征,小心翼翼地进行刻画,每一笔都凝聚着对漆器艺术的热爱与敬畏。


  图为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刻画漆器花纹
  此次系列活动通过知识讲解与动手实践的结合,让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漆器制作的基本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传承意义。那些亲手创作的漆扇与刮画,不仅是孩子们艺术启蒙的见证,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让“漆韵千年,器承匠心”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实践感悟
  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研究生郭思悦:
  在前期调研中,漆器的精美让我震撼,也让我萌生了将这份美传递给更多人
  的想法。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对漆器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听到他们发出的惊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这就是我们活动的意义所在。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专业2024级研究生高萌:
  孩子们在刻画漆器花纹时的认真模样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回应。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启迪。作为志愿者,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漆器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了传承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孩子爱上传统文化,让千年漆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研究生范丽华:
  当看到孩子们的指尖触碰到流动的漆液,当古老纹样在他们的刮画纸上重生,我真切感受到非遗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需要被重新激活的文化基因。孩子们说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而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漆器文化的热爱,这让我坚信,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传统技艺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结语
  “漆韵千年,器承匠心”。教育学院的学子们用专业与热情,架起了一座联通千年漆艺与当代儿童的桥梁。他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这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必将随着时光的滋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正在行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