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延安精神——西安培华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开展主题宣讲

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西安培华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开展以“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团队师生通过实地研学、主题宣讲、互动交流等形式,与当地群众、青年学子共同追溯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
  踏访鲁艺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在这里,冼星海、艾青、丁玲等文艺先驱曾用笔墨与歌声唤醒民族斗志,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为革命胜利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鲁艺旧址内的陈列馆、排练厅、学员窑洞等场所。泛黄的乐谱手稿、磨损的演出道具、斑驳的窑洞墙壁,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艺报国的赤诚。在鲁艺历史长廊前,团队指导老师李娜结合史料,向队员们讲述了鲁艺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服务抗战的事迹:“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鲁艺人用土炕当舞台,用油灯作照明,却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这种‘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精神,正是延安精神在文艺领域的生动体现。”
  队员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记录感悟。来自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的张同学在日记中写道:“鲁艺不是一座普通的校园,它是革命精神的熔炉。在这里,我读懂了‘为什么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更明白了今天的青年该如何用青春书写时代答卷。”
  多维宣讲互动,解码延安精神
  在鲁艺旧址的露天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与游客驻足。团队成员以“延安精神的三大密码”为主线,通过故事讲述、情景再现、视频展播等形式,系统解读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延安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油灯下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的求真务实,是八路军战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宣讲台上,团队负责人王同学以铿锵有力的开场白引发共鸣。他结合鲁艺师生的创作经历,讲述了文艺工作者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解放事业:“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仅用六天就谱写出《黄河大合唱》,正是因为他心中装着民族危亡,笔下才有了惊涛骇浪的力量。”
  青春接力传承,践行时代使命
  宣讲结束后,团队与延安市宝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了“重走鲁艺路”实践活动。队员们分组走进当地社区、学校,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微党课等形式,向青少年传递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此次延安之行,西安培华学院三下乡团队以鲁艺为窗口,不仅深化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使命。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研学中感悟初心,在实践中勇担使命,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