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乡下老人的厨房用火用电安全意识,降低火灾及触电事故风险,安徽工业大学组织志愿者于7.12日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桃庄村,我们“守望初心”志愿队开展了一场专门面向乡下老人的厨房用火用电安全教育科普活动。本次活动响应国家对于农村地区安全生活建设的号召,旨在切实解决乡下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
近日,安徽工业大学服务志愿者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桃庄村开展科普活动以科普在细为目标,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预防。
盛夏七月,蝉鸣阵阵。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提升农村地区用火用电安全意识,安徽工业大学服务志愿者开展了科普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乡村红白喜事宴席、农家餐馆等场景中乡厨群体的安全操作痛点,通过理论宣讲、实地演练、设备检修等形式,为200余名乡厨及村民送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必修课”。
一、聚焦痛点:乡厨安全隐患浮出水面 “以前办宴席,煤气罐挨着柴火灶是常事,哪想过会漏气爆炸?”在礼堂的座谈会上,有着20年乡厨经验的王师傅坦言。实践队前期调研发现,农村宴席多在露天场地或临时搭建的棚屋中举办,存在三大安全隐患:一是燃气使用不规范,煤气罐暴晒、软管老化等问题普遍;二是临时电线私拉乱接,与食材、水源近距离接触;三是消防设施匮乏,多数宴席现场仅有1-2个灭火器,且操作人员不会正确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邀请县应急管理局消防专家李教官进行专题授课。“燃气泄漏时,千万别开灯或打电话,要先关阀门、开窗户!”李教官结合近年来农村宴席安全事故案例,用方言讲解应急处置步骤,现场演示灭火器“提、拔、握、压”四字诀,台下乡厨们纷纷拿出手机录像,不时举手提问。
二、实地演练: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操作” “张师傅,您这灶台的电线都泡在水里了,太危险!”在一场婚宴筹备现场,实践队员李同学蹲在临时搭建的灶台旁,指着浸泡在积水里的插线板严肃提醒。当天,实践队分成3个小组,跟随乡厨们深入宴席现场,一对一排查安全隐患。
队员们带来的“安全礼包”备受欢迎:包含防烫手套、燃气泄漏报警器、耐高温电线的“乡厨安全套装”,以及图文并茂的《农村宴席安全手册》。在队员指导下,乡厨们动手更换老化的燃气软管,将裸露的电线套上绝缘管,还在食材区与火源区之间拉起警示线。“以前觉得麻烦,现在按你们说的做,心里踏实多了。”负责掌勺的刘师傅一边固定电线,一边笑着说。
活动期间最热闹的环节当属应急演练。随着“砰”的一声模拟燃气泄漏警报响起,乡厨们迅速按照演练流程,关闭燃气阀门、疏散围观村民、使用灭火器扑灭“火源”,整个过程用时不到3分钟。“比想象中简单!”刚完成演练的赵师傅擦着汗说,“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该咋办了。”
三、长效机制:让安全意识扎根乡村 “光靠一次活动不够,得让安全知识留下来。”实践队队长周同学介绍,他们与镇政府共同制定了《乡厨安全公约》,明确宴席承办者需提前3天报备安全方案,镇里定期组织乡厨安全培训。此外,实践队还协助村里成立“安全督导队”,由村干部和返乡青年组成,负责宴席现场安全检查。
图为志愿者给老人演示预防厨房危害。余新悦 供图

图为志愿者帮忙检查老人家里的电器安全。余新悦 供图
此次“乡厨安全行”活动累计排查隐患87处,发放安全手册500余册,培训乡厨236人。副镇长表示:“大学生实践队带来的不仅是安全知识,更激发了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下一步,我们将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镇,让安全成为乡村宴席的‘标配’。”
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询问的方式对老人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老人对厨房用火用电安全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回答常见的安全问题,如油锅起火的应对方法、电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一些老人表示,以前对这些知识不太在意,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隐患排查成果:在入户检查过程中,共排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对于一些简单的隐患,如插座松动、物品摆放不当等,志愿者现场进行了整改;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如电线老化、燃气泄漏等,及时记录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处理。通过隐患排查和整改,有效降低了老人家中的安全风险。
老人反馈:老人们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张奶奶说:“这个活动好啊,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要用的知识,还帮我们检查家里的安全隐患,太贴心了。”李大爷表示:“以前很多事都不懂,现在听了讲解,心里踏实多了,以后做饭、用电都知道该注意啥了。”老人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四、问题与改进 本次厨房用火用电安全教育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乡下老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排查并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安全问题,不断改进活动形式和内容,持续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为乡下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类似活动,逐步扩大活动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村老人受益。
通讯员 陈悦凝 汪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