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骄阳似火,却无法消减我们践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弘扬粤语文化的热情。在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服务队与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映海南社区的携手合作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粤语文化节”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不仅是语言文化的传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赋能”的生动实践,让粤语这一承载岭南记忆的方言,在城乡交融中焕发新生。
一、文化传承:粤语在城乡融合中的新使命 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推动下,城乡发展逐渐走向深度融合,而文化认同成为维系两地情感的重要纽带。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标志性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载体。活动筹备期间,社区负责人曾感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粤语就是守护三水的文化根基,这也是‘百千万工程’中‘以文化人’的关键一环。”这番话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粤语传承并非简单的语言保护,而是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二、互动体验:让粤语“活”起来 为了让粤语文化更贴近大众,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向宣讲模式,转而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在趣味体验中感受粤语的魅力,使其成为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
在“粤语影视模仿秀”环节,我们选取了《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经典粤语剧片段。当屏幕播放“人生在世,最紧要开心”这句耳熟能详的台词时,现场观众无论老少,都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粤语在代际沟通中的独特作用,让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在共同语言中找到情感共鸣。
“粤语猜猜猜”环节巧妙融合了乡村传统与城市现代元素,如“水瓜打狗——唔见一截”(歇后语)、“叉烧包”(点心名称)等题目,既考验参与者的粤语水平,又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一位来自农村的长者笑着说:“这些老话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懂了,今天能重新听到,真是亲切!”而城市青年则通过活动了解到许多乡村俗语的由来,实现了城乡文化的双向交流。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这段经典的粤语绕口令让现场笑声不断。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更体会到粤语的音韵之美。同时,结合三水本地历史,讲解粤语词汇的演变,让年轻一代在趣味学习中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在“粤语快问快答”中,我们设置了贴近生活的题目,如“粤语中‘早晨’是什么意思?”“‘饮茶’除了喝茶,还指什么?”等。参与者踊跃抢答,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尾声,孩子们手持集章卡兑换奖品,用稚嫩的粤语说:“阿姐,我想要呢个!”工作人员也用粤语回应,鼓励他们多说粤语。家长们在一旁微笑点头,这样的场景让文化传承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成为活动最暖心的句点。
三、成效与展望:粤语文化的未来之路 本次“粤语文化节”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推广活动,更是“百千万工程”下乡村振兴与城乡互动的创新尝试。它打破了平时方言传承“曲高和寡”的局限,让粤语从“博物馆里的遗产”变为“生活中的活水”,激发了大众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反哺”的新路径——乡村的方言俗语为城市注入传统韵味,而城市的创新表达也让粤语更具时代活力。这种双向赋能,既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本土语言,为粤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我们期待粤语文化能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乡村振兴的助力,以及岭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这份流淌千年的语言瑰宝,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生根发芽,绽放异彩。
作者:李家韵、游晓彤、黎芷妍、梁文昊、吴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