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新老同舟绘村兴——长大学子三村行探索西安乡村振兴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朱诗瑜,周银秋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探寻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7月19日至25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王蔷、吴静的带领下,深入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蔡家坡村以及灞桥区姚家沟村,展开了一场关于新老村民融合共生与乡村动能激活的深度调研。三村虽路径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一幅以集体经济为引擎、特色资源为依托、新老融合为核心的振兴图景。

实践队员出发合影 柯晓摄
栗峪口村:集体引领,“护绿生金”激活融合共富
实践队首站探访栗峪口村,见证了其从传统贫困村向省级示范村的蝶变。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详细介绍了村集体经济的核心作用。通过资源整合,成功孵化了“土锤咖啡”、“山泡茶”、“花溪涧”民宿及“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等新业态,精准对接都市近郊休闲需求。秦托邦社区秉持开放理念,其健身房、共享厨房等设施面向全体村民开放,成为新老村民交流融合的重要空间。

实践队员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 周银秋摄

实践队员采访“土锤咖啡”雇佣的本地村民 钱悦摄

实践队员采访“花溪涧”老板 朱诗瑜摄
实践队深入访谈20位原住民发现,初期本地经营者对外来创业者存有疑虑,但随着经济联动与日常交流加深,观念显著转变。村民们普遍认可新主体带来的活力提升、就业机会增多及村容改善,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集体经济组织如同“主心骨”,既搭建了新业态舞台,更确保了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队员街头采访当地村民 朱诗瑜摄

栗峪口村村容村貌 朱诗瑜摄

栗峪口村青年乡创客服务中心 朱诗瑜摄
蔡家坡村:文艺赋能,“双轮驱动”铸就共生格局
在秦岭北麓的蔡家坡村,实践队探究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2018年首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成为转折点。起初村民质疑墙绘“能否当饭吃”,如今210幅融合秦腔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壁画已成村中名片,其中《抗美援朝老兵》《麦收时节》等源自村民生活的创作,让艺术真正扎根乡土,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

实践队员同蔡家坡村工作人员合影 柯晓摄

蔡家坡村“关中忙罢艺术节”壁画 彭昊慈摄
蔡家坡村的成功核心在于“村集体+专业公司”的双轮驱动机制。对内,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积极协调新老村民关系,严把租赁关,对接政策,并依托“幸福院”组织秦腔共唱等活动促进融合;对外,区属文旅公司负责新业态运营与管理。这一模式不仅实现集体收入80万元,更吸引年游客超51.6万人次(2023年),带动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创市集集群发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艺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链条。

蔡家坡村新业态 彭昊慈摄
姚家沟村:三产融合,“网红效应”链接城乡消费
实践队最后一站抵达近郊型振兴典范姚家沟村。凭借紧邻市区、坐拥鲸鱼沟生态资源的区位优势,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盘活沟畔闲置院落,吸引社会资本打造“万林茶苑”“窑Yall咖啡·茶”“鹿鸣栖迟”等特色民宿餐饮集群,雇佣本地村民,使“空心村”跃升为市民打卡的“网红村”。

实践队采访姚家沟村工作人员 柯晓摄

实践队员采访村民 柯晓摄
姚家沟村村集体采用“运营公司+农民入股”模式,统一管理运营闲置资产,保障村民分红。着力推动三产融合,依托竹林、鲸鱼湖及樱桃、杏园,发展“春赏花、夏秋摘果、全年品民宿”的全季节产业链,精准承接城市短途休闲需求,实践“以城带乡、以旅兴农”。

姚家沟村“山sea花” 朱诗瑜摄

姚家沟村沐云店铺 程萌萌摄
实践队成员们用七天时光触摸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从栗峪口村的“共富之路”到蔡家坡村的“艺术乡建”,再到姚家沟村的“网红崛起”,这场行走在秦岭脚下的实践课,让成员们领悟到乡村振兴绝非千村一面,其核心在于以党建为引领,以集体经济为纽带,立足乡土本底,激活人才动能,共同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画卷。这次实践极大地深化了队员们对“三农”问题的认知,强化了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祖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份来自田野的深刻感悟带回校园,化为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未来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