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7月19日至21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栗峪口村,开启了一场关于融合与共生的深度调研。这个曾因传统单一产业而困顿的村庄,如今正以“护绿生金”的新姿态,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与支部书记深入交流,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实践队抵达栗峪口村后,首先前往党群服务中心,与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深入访谈。王利军书记详细介绍了栗峪口村从合并贫困村到省级乡村示范村的转变过程,分享了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新老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从墙上画报的“可视化”表达到业态焕新的产业蝶变,从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的新老村民共富到栗峪口村成功的发展理念,村书记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王书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投身创业,栗峪口村的集体引领、新老共富之路将越走越宽。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 柯晓供图
体验业态转型,见证贫困村的华丽蜕变曾为贫困村的栗峪口,如今已发展成为多元业态的聚集地。实践队成员实地参观了“土锤咖啡”、“山泡茶”、“古香古色”民宿群落、“花溪涧”、“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等新业态,并与主理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业态依托村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精准定位都市人群对近郊休闲的需求,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发展过程中,栗峪口村也曾面临资金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村集体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成功推动了业态转型。如今,栗峪口村已成为西安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蜕变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土锤咖啡 程萌萌供图
访谈原住居民,了解新老融合实效为真实了解栗峪口村本地村民对外来主体的接纳程度和融合实效,实践队采取街头访谈与入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先后走访了20位当地村民,涵盖了普通住户和本地经营者。村民们普遍认为外来创业者、艺术家和游客的到来为村庄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本地经营者起初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但随着生意往来和频繁的日常交往,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外来主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丰富了村里的文化活动,因此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如今村民们秉持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更多的外来主体进入村庄,融入村庄。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古香古色”主理人 程萌萌供图
融入数字游民社区,探索新老融合路径实践队还深入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与社区管理人员子云(化名)探讨了社区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经验。该社区配备了健身房、轻食厨房、娱乐室等多元活动空间,不仅满足了数字游民的生活需求,还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向全体村民开放,有效拉近了新老村民的距离。谈及社区的落地建设,子云(化名)着重强调了村集体的关键支持,除此之外,社区还与“土锤咖啡”等新业态组建了陕西全村人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共同推动乡村发展。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栗峪口村注入了强劲的振兴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合影留念 朱诗瑜供图
暮色中的栗峪口村,咖啡厅的灯光与农家窗棂的暖光交织成画。这场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从“靠山吃山”到“护绿生金”,关键在于集体经济这根“主心骨”——它既为新业态搭建舞台,又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新老村民的融合共生,就是集体经济引领下的生动实践。正如村书记所言:“当集体力量凝聚起新老智慧,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栗峪口村的故事,还会书写出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