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长大学子三下乡——探索返乡青年致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朱诗瑜,周银秋

为深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关于鼓励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号召,7月21日,长安大学“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吴静的带领下,走访了栗峪口村“古香古色”火锅店和“花溪间”民宿。其经营者崔女士是栗峪口村村内仅有的两位返乡创业青年代表之一,实践队试图通过了解他的创业经历与店铺运营情况,探究新老村民融合中的返乡青年致富之路。
乡情召唤与机遇并存:返乡创业的客观动因
在交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崔女士返乡创业不仅源于对故土的深切眷恋,更有着现实的客观考量。一方面,国家及地方层面持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红利,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栗峪口村生态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餐饮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土锤咖啡”入驻后,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休闲乡村生活。加之看到家乡青壮年外流、产业单一等情况,崔女士利用在县城积累的经验与资金,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

“古香古色”火锅店内景 吴静摄
顶住压力,破浪前行:化解阻力的智慧与坚韧
创业维艰,乡村创业尤甚。崔女士坦言,回乡之路并非坦途。“起初,阻力非常大,”她回忆道,“家人、朋友几乎都不支持。他们都说:‘你在县城生意做得好好的,赚的也不少,为什么要回村里开店?风险多大啊!”然而,对家乡未来的信心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顶住了压力。她倾尽多年积蓄,总投资超过两百万元,翻新家中住宅,精心打造了集餐饮与休闲于一体的“古香古色”火锅店和“花溪间”民宿。这笔投资,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她对家乡未来的一份郑重承诺。
花溪间民宿内景 朱诗瑜摄
本土生根与外来活水:探索共生共赢新模式
实践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栗峪口村的创业生态呈现多元化。与村内引入的“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等依托政策支持或特定社群资源的外来创业项目不同,崔女士的“古香古色”是典型的“本土派”返乡创业项目,其发展更依赖经营者自身的市场洞察、资金实力和本地人脉。然而,两者并非割裂。崔女士积极寻求与“秦托邦”等新业态的合作共生,她的民宿和火锅店为数字游民及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食宿体验和充满烟火气的社交空间;反过来,“秦托邦”带来的年轻、高知客流,也为崔女士的店铺拓宽了客源,注入了新潮活力。这种本地青年创业项目与外来创新业态的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栗峪口村的产业形态,形成了更具韧性的乡村发展生态。
实践队员采访崔女士 朱诗瑜摄
惠泽乡邻,激活乡村:家门口的“共富”实践
崔女士的创业成功,最直接地惠及了当地村民。两家店铺稳定雇佣了数位本地村民,提供了每月三千余元、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的稳定收入。这份收入对村民家庭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撑,显著改善了生活水平。此外,“古香古色”火锅店还与村内其他小型餐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提供特色餐食,另一方则共享客源导流,实现了互利共赢。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村内小微经营主体的收入,更悄然改变着乡村的就业生态,让村民看到了在家乡也能获得体面工作和收入的希望,有效减少了人才外流。
崔女士为实践队员分享经营心得 程萌萌摄
崔女士的经历生动印证了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她不仅是带着资金和技术返乡的“新村民”,更是深谙乡情民意的“老村民”。这种双重身份让她成为连接新老村民、融合城乡理念的理想纽带。她的成功实践有力说明:一个扎根乡土、富有生命力的产业项目,是吸引人才回流、促进新老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她的故事昭示着,新老村民携手共济,定能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