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一家名为“土锤咖啡”的乡村咖啡馆,正以其独特的“土洋结合”理念扎根乡土,构建了一套村企互哺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成为新老村民融合的催化剂,是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样本。为深入了解土锤咖啡与栗峪口村的共生之路,2025年7月20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吴静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店长、村民及村干部,深度解码这一创新实践。

土锤咖啡 周银秋摄
村集体赋能:从闲置资源到创业沃土在与“土锤咖啡”店长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栗峪口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村集体的精准施策。店长介绍道,咖啡馆现址原为废弃石粉厂。为盘活闲置资源,村集体主动对接乡创客王绘婷(土锤咖啡老板、专业设计师),提出将废弃厂房改造为乡村咖啡馆的合作构想。村集体以优惠租金条件积极引入项目,并完善了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土锤咖啡”的顺利入驻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活了闲置资产,更为村集体和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如今,昔日的废弃厂房飘散着咖啡香气,原来并不被看好的乡村咖啡馆成为栗峪口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实践队员与土锤咖啡店长交流 彭昊慈摄
咖啡反哺村集体:经济增收与资源内循环实践队员在与“土锤咖啡”店长的深入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到该项目对栗峪口村集体经济的强劲反哺作用。通过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土锤咖啡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稳定分红,将新业态红利转化为共享成果,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较五年前增长200%以上。同时,“土锤咖啡”就地取材,收购本村的葡萄等农产品,研发特色饮品与融合菜品,例如“油泼辣子意面”“香椿鸡蛋披萨”等,在打造独特乡土风味品牌的同时,直接带动了本地农产品销售与村民增收。咖啡店还直接雇佣10名本村村民,为其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经过专业培训,这些原本可能“不识咖啡味”的村民,已成功转型为持证咖啡师,涌现出“嫂子咖啡师”等代表性群体,显著提升了村民技能水平和收入。

指导教师吴静同土锤咖啡店长交流 朱诗瑜摄
新老村民融合:从经济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在栗峪口村,“土锤咖啡”已超越单纯的商业空间,成为连接新老村民、促进融合共生的关键纽带。创始人王绘婷作为新村民代表,受邀列席村代表大会并提出发展建议,“为80岁老人免费送咖啡”等暖心举措得到广泛支持。实践队成员在店内观察到贴满新老村民留言的互动墙,以及双方共同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无声地诉说着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店长在访谈中表示:“来村三年,深切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接纳。”这种新村民积极建言献策、老村民真诚欢迎扶持的双向奔赴,在共同参与村庄活动中不断深化,实现了新老村民从经济合作到文化认同、情感交融的深度共生。

实践队员与土锤咖啡店员(村民)交流 钱悦摄
土锤咖啡与栗峪口村的共生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构建“经济互哺+情感联结”的双纽带。村集体通过盘活资源、优化服务为企业筑基,企业则以就业吸纳、产业链延伸反哺乡村,最终在“让全村人喝上咖啡”的温情宣言中,实现新老村民从经济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跃迁。实践队员们在这里见证了村集体以空间换产业的智慧、企业以效益哺乡土的担当,更深刻理解了新老村民从“物理共存”到“情感共鸣”的融合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