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山西师范大学第六期卓越教师寻访团前往壶关县对栗风清老师进行采访,栗老师很热情的接待了寻访人员,并向寻访人员讲述了在教学生涯中难忘记的事情。
栗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在她的执教生涯中有个名叫小宇的学生让她印象深刻。他刚接触物理时极为抵触,认为“公式又难又没用”。有一次在讲解“摩擦力”时,我没有急于讲解知识点,而是带领全班进行“拔河+鞋底拔河”的游戏——先进行正常拔河,再让学生换上光滑鞋底进行拔河,对比后讨论“为何会赢/输”。小宇全程投入度极高,课后还追着问“冰面拔河是不是更难”。从那以后,他主动找我索要物理科普书籍,参与实验设计,最终成为了物理课代表。这个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教育并不只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问题链、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
当老师谈起在大学的时光,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愉悦的笑容。老师表示,大学“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校风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做学问时,她追求严谨;如今教授物理,她也要求自己在讲解知识时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解浮力时,她不仅教授公式,还会引导学生追溯阿基米德发现原理的思考过程,传递“探究本质”的思维。
在培养模式中,“自主+协作”的氛围使她格外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学期间进行课题研究时,老师鼓励我们自主查阅资料、在组内展开辩论。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她会设计物理小课题(如“家庭用电节能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和汇报,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对待学生,她更加包容多元。大学时见证了各种研究思路的碰撞,如今面对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和奇思妙想,她会更有耐心地倾听和引导,尊重他们的独特性。
当下的教育趋势明显朝着“个性化、科技融合、素养导向”的方向发展。例如分层教学、AI辅助学情分析,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日益增多,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其一,要拥抱技术,但不能忘记“人”这一核心。利用AI批改作业、分析错题效率较高,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个性化指导(如发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时进行谈心)是无法被替代的;其二,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在物理课上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样”,促使学生跳出公式的束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其三,要坚持终身学习,紧跟教育政策和学科前沿(如新教材中的物理实践案例),以及跨学科知识(如物理+工程、物理+环保),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