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三下乡团队扎根陕西白水仓颉庙,围绕5000岁的“仓颉手植柏”展开深度调研。通过与管护员、技术专家、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当地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团队系统梳理了仓颉古柏保护的技术路径、管理机制与文化根基,为理解我国千年古树名木的科学守护提供了宝贵案例。12位受访者的故事拼凑出古柏长寿的答案:硬核科技、多方管理与青春使命。
传统智慧遇上现代科技 “除草顺根须,浇水要慢渗”——管护员范爷爷的经验仍在沿用,但已与新技术结合。例如:树皮覆盖技术锁住土壤水分,提升土壤保墒能力;病虫害防治由专业团队负责,定期监测;设置支架撑起古树“脊梁”,应对大风天气。更酷的是树洞修复术:清腐、填树脂、留通风管,让古柏自由呼吸!目前,古柏保护已实现“人防+技防”协同,庙区内布设的8个高清摄像头,可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实时画面直通省、市、县三级管理平台。
文化是守护的灵魂 当地老人讲述的“护庙柏智退盗贼”、“柏抱槐象征忠贞”等传说,赋予了古柏神秘的“灵性”。村民普遍视其为“仓神”化身,正如村民韩先生所言:“保护这树,就是保护咱文化的根脉。”这种文化认同,是自发保护行为的内在动力。

这种守护意识根深蒂固。据访谈了解,特殊历史时期,当地村民曾巧妙保护古柏免遭破坏。如今,范长友爷爷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游客自觉遵守“不攀折、不刻画”的规定,都体现了守护基因的代际传承。正如本地居民马先生所说:“古柏不仅是树,更是白水人共同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记忆。”
青春行动:从调研到责任 “科技与管理是手段,文化认同才是根基。”团队将用调研报告推动政策优化,并制作科普视频,用“古树营养餐”“全天候监护仪”等趣味说法向公众传播守护理念。“让千年文明在青年手中延续,这是我们的答案。”队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