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推普实践团深入社旗县 语言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8月2日
通讯员:郭文琦
在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稚嫩的童声正齐声朗诵《普通话儿歌集锦》——这是河南城建学院“和美乡村 同音筑梦”推普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的生动一幕。7月24日至30日,这支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2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深入社旗县3镇9村,开展为期7天的语言文化服务,累计覆盖群众600余人次,发放学习资料300余册。
分层施策:定制化推普破解乡村沟通壁垒面对乡村多元化群体的语言需求,团队创新实施“四维赋能”计划:
1. “童心同语”育苗工程
在青台镇中心幼儿园,志愿者王梓涵用AR绘本创设语言情境。“通过《方言辨辨乐》游戏,孩子们三天就掌握了声韵母规律。”团队针对87名留守儿童开发的“语言成长档案”,获县教育局重点推广。
2. “青创之声”技能工坊
“直播带货要说‘这款红薯粉条口感Q弹’,不是‘吃着可得劲’!”在朱集镇电商服务中心,队长李明阳正指导村民模拟直播。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的《电商普通话30句》《乡村旅游服务用语手册》,已成为村民创业工具书。
3. “治理新声”基层课堂
“政策传达需要既准确又亲切的表达。”在与饶良镇村干部的座谈会上,团队梳理出16类高频沟通场景,编制的《基层工作普通话指南》有效解决了“政策下乡最后一公里”的语言梗阻。
4.“桑榆共语”银龄行动
针对独居老人群体,志愿者发明“方言普通话对照卡”。“卡片画着药盒、手机,配上‘请帮我买降压药’的普通话读音。”76岁的王凤英老人通过卡片首次与外地孙子视频通话。 技术赋能:构建全域语言振兴生态圈。
团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推广矩阵:
数字推普:开发“社旗方言转换”微信小程序,累计用户突破2000人
声波覆盖:利用村村通广播开设《每日一句》栏目,惠及23个自然村
赛事驱动:联合县文旅局举办朗诵大赛,42组村民参赛作品网络点击量破10万
长效伴学:建立8个微信学习群,持续推送《新闻联播》跟读资源
振兴成效:语言桥连起发展通途
“大学生不仅纠正发音,更带来云端卖货的新思路!”社旗县教体局副局长张向峰指出,郝寨镇香瓜种植户通过普通话培训,抖音店铺销量提升3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在团队协助下,首批37名村民取得普通话三级甲等证书,赊店古镇景区实现全员普通话上岗。
“语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程。”团队指导教授陈立新表示,学院已与社旗县签订三年帮扶协议,未来将建设“乡村语言能力数据库”,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此刻,实践团设计的“推普主题文化墙”正在梁岗村绘制,墙面上“普通话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与金黄的稻田交相辉映。当朗朗书声回荡在古老村落,语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基因。
(摄影:许益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