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追寻乡村非遗文化,服务闽西乡村文化振兴。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上杭县文化馆、福建太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作共同组成暑期非遗调研社会实践队,7月25日-26日,联合开展“走红土•访非遗”为主题的“红土地上的乡村非遗调研活动”。深入上杭县兴坊村、罗溪村、院田村,重走红色交通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
兴坊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调研乡村非遗,对话非遗传承人 7月25日上午,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传统古村落——上杭县兴坊村,通过座谈交流、深度访谈与现场观摩等形式,系统调研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兴坊村党支部书记郑国强首先围绕村落非遗特色展开详细介绍,阐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情况、传承人梯队建设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传承断层、活化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结合乡村实际对非遗保护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随后,调研队观摩了兴坊村南拳非遗传承人的拳法展演,刚劲有力的招式中尽显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随后队员们走访了村落传统古建筑群,在青砖黛瓦间探寻非遗文化与古村肌理的深度联结。调研队还通过与南拳传承人面对面访谈、入户走访村民、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多角度收集一手信息,为全面掌握兴坊村非遗保护现状奠定了扎实基础。
罗溪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触摸百年建筑,感受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 7月25日下午,非遗调研队走进有着“客家民居活化石”之称的上杭县罗溪村。在村党支部书记何伟贤的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村中保存完好的存耕堂等客家古民居和非遗文化展示馆。在调研中,实践队访谈了非遗传承人,了解了客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营造智慧,感受了传统营造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提高了保护非遗延续文脉的意识。通过与传承人、村民的互动,实践队详细记录了罗溪村非遗项目的传承谱系、现存问题及发展需求,为助力古村落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实践依据。
院田村——红色交通线节点:挖掘非遗与红色文化的交融 7月26日上午,非遗调研队来到红色交通线重要节点——上杭县院田村。这里不仅留存着革命年代的红色印记,更孕育了与红色历史紧密相连的非遗技艺。
村党支部书记李书福带领队员们重走当年的红色交通步道,讲述了革命时期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独特作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发放问卷、与村民座谈,收集了关于红色非遗保护、开发的意见建议,为后续探索“红色文化+非遗”的融合路径积累了一手资料。
此次“走红土•访非遗”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红土地上探寻非遗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深层联结,不仅加深了对闽西乡村非遗的认知,更明确了青年学子在传承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为上杭县乡村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让红土地上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