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支教与红色活动在当地公益暑托班精彩上演。其中,团队中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华希希现场绘制南京理工大学图景的环节,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用艺术的力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与爱国情怀的窗户。
在暑托班的教室外,一面空白的墙壁成为了特殊的画布。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华希希早已构思好这幅画作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将南京理工大学的独特魅力完美呈现。绘制工作正式开始,华希希首先拿起铅笔,在墙上仔细勾勒出整幅画的铅笔稿,确定各元素的位置与大致轮廓,为后续的上色与细化打下坚实基础。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一旁,瞪着清澈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铅笔在墙上游走,不时发出小声的赞叹。
铅笔稿完成后,华希希便开始绘制画面的上方部分——蔚蓝的天空。她用画笔描绘出朵朵云卷云舒的景象,营造出明朗清新的氛围。这片天空象征着广阔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也寓意着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可以在这片蓝天下自由翱翔。
天空绘制完毕,华希希将目光投向画面的两侧,着手绘制南京理工大学标志性的树木——水杉。水杉高大挺拔,枝干笔直向上,如同一个个昂首挺胸的卫士,守护着美丽的校园。华希希精心描绘出水杉的挺拔身姿,从笔直的树干到细密的枝叶,力求展现出水杉的苍劲与挺拔。两侧的水杉相互对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和谐与力量感。
紧接着,华希希开始绘制画面的主体部分——南京理工大学标志性建筑兵器博物馆。兵器博物馆承载着学校深厚的军工底蕴和历史积淀,是南理工人精神的象征。她沿着铅笔稿仔细勾勒并填充色彩,从庄重的墙体线条到独特的建筑结构,每一笔都凝聚着对学校的热爱与敬意。
在兵器博物馆的下方,华希希开始描绘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花——二月兰。一簇簇盛开的二月兰,紫色的花瓣娇嫩欲滴,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二月兰是南理工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它象征着坚韧与顽强,也代表着学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华希希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二月兰的层次感,让这一片紫色花海在墙上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二月兰绘制完成后,华希希开始对整幅画进行细节处理。她仔细检查每一个部分,对色彩的过渡、线条的流畅度等进行微调,让画面更加精致、生动,将南京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元素完美融合。同时,为了让画作更具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华希希特意用代表学校的紫色作为画框,将整个画面巧妙地包围起来。紫色画框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凸显了画作的主题,让整个画面风格统一、明朗清新。
最后,在画框上方的留白部分,华希希郑重地绘制了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风“团结献身求是创新”。她特意采用了南京理工大学二道门上的字体与排列方式,并用醒目的红色书写。红色象征着热情、庄重与革命精神,与学校的红色基因相呼应,让这八个字显得格外庄严而醒目。
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是炎热的正午还是下雨的傍晚,华希希同学从未停歇绘制的脚步。经过4天数十小时的精心绘制,这幅南京理工大学的美丽图景终于完成。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色彩和谐,展现出学校的独特风貌和深厚底蕴。
绘制完成后,华希希向暑托班的孩子们详细讲解了这幅画。她告诉孩子们,画面中的兵器博物馆见证了学校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二月兰是校园里最美的使者,水杉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则是南理工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幅画,对南京理工大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不少孩子还表示,要以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风为指引,努力学习,将来也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此次绘制南京理工大学图景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大学景色与大学生活的热情,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情怀的种子。同时,这也是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开展支教与红色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宣讲团还开展了退伍军人座谈会、采访退伍军人、向孩子们赠送书籍与衣物、带孩子们来南京理工大学进行参观与研学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的体验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情怀。
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将继续秉持初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传递红色基因和正能量,为更多的孩子点亮梦想之光,助力他们扬帆起航,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讯员:华希希)